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被称为“世界读书日”,设定此节日的目的在于推动能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我是上了大学后才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人总说,习惯要从小养成,那为什么我不是从小就喜欢看书,却到了十八九岁才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呢?我觉得是因为“闲”。我不喜欢打篮球踢足球,不喜欢玩电子游戏,至于功课一直也就抱着能“过”就行的态度……这为我“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可以读书。
粗粗估算,那时候每年大概能读70-80本书,平均是4.5天读完一本。当时学校的图书馆有记录,有位同学一年读150多本书,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这是很厉害的,因为我也试过一星期读三本书,但实在觉得累,无法长期坚持。不光是时间的问题,你还得有足够的精力。读书不像看电视剧,电视开着的时候,你还能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锻炼身体等等,读书要求你在此刻的思维、行动必须是专注的。
前面说,我能够养成阅读习惯是建立在“闲”的基础上。自从2014年开始工作后,我自己的阅读量也下降了很多。15年只读了不过10来本书,16年因为有读书会书友的陪伴和督促,共阅读了25本书。上学的时候可以“逃课”,如今可不能“翘班”啊。所以,现在我把长时间的阅读都放在了周末,工作日的时候仅仅会在睡前翻上几页催眠。反过来就会明白,其实现在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就是——哪有那闲工夫。但究竟是真没闲工夫,还是你觉得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现在我们社会的读书气氛渐渐又好起来了。电视网络上有了越来越多质量高收视率好的以读书为主题的节目,如“一千零一夜”、“朗读者”、“单读”……包括罗振宇的节目(经常引经据典)、樊登读书会等等,说他们纯粹是靠“情怀”卖吆喝不赚钱,那不可能。但这世上赚钱的方式千千种,他们选择靠宣传读书传播经典绝不是个简单易行的途径,真按很多人的“商业思维”去想,他们是不是有些傻?因为这是弗罗斯特的《林中路》说的那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路。
说“又好起来”,是因为在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能识文断字的人都是爱读书的,因为书里面有故事、有乐趣、有先进的思想……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上了大学甚至是读了研究生,认识的字确实是不少了,但竟然有着“读无用书无用”的观念。依我拙见,这是近几十年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功利、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的现象在一个层面上的表现。你认为那些对你赚钱没有帮助的书就是“无用之书”,就像你认为那些对你钱途没有帮助的人就是“无用之人”。
这话说给那些绝不读“无用之书”的人或许有些可笑,那就是:相比于去读那些一开始你觉得“有用”,读完了发现其实它一点用也没有的书(这种情况就常常发生在我身上),如果你肯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睡觉前)读一些“无用”的书,某天在你深陷危难之时(此处措辞有些夸张),当初以为的“无用”却意外帮助了你,想必你会彻悟为什么老人总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样拿它类比交朋友,处心积虑认为能给你带来好处的朋友,最后或许不会帮助你,甚至还能害了你。能为你挺身而出的,恰是那些曾被你忽视或者瞧不上的“无用朋友”。据我所知,现实生活里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啊。
我理解的读书,是一个自己与自己相处的事情,是别人不能替你体验的经历。那么多的节目在宣传读书很有趣、很重要,但这都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让你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乐趣叫“读书”。但别人的阅读不能替代你亲自去阅读,只能靠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翻过一页又一页,看完一本又一本,花时间用精力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读书。
我听说有些人过去喜欢玩游戏,后来说觉得无聊,就再不玩了。但我还真没听人说过,以前很爱读书,后来就不爱了……
写于2017年国际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