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朋友去看电影,发现她在低头玩手机,一问才知道这部电影没有她想象的好看。我对这部文艺片并不感兴趣,便提议离开。她却不肯,理由是我们不能白花了三十块钱的电影票。
第二天部门例会,由于广告部选用了不合适的宣传方案导致宣传效果不到位,没有精确锁定潜在客户群体,已经有两个月远低于预期,我主张立即停止继续启用这个方案,广告部的负责人却说:“我们已经在这个方案上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这个方案我们一直在进行,现在停止的话,前期投入的资金就通通白费了。”
去商场逛街,看中了柜台附近夹娃娃机里面的薰衣草小熊,花钱买了十几个币去夹,每次都差一点。心里越发不甘心,最后把身上的零钱都花光了(大概买了三十多个币,一块钱一个),依旧没有夹到,只得悻悻而归。
这种心疼自己的前期投入而死撑到底,结果损失最大的情况,经济学里有个相对应的词叫做沉没成本。
我们常常会对已经付出的成本,例如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入的成本便成为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即使这样的坚持毫无意义,甚至会让我们与成功背道而驰,我们也不愿意放手。
于是陷入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而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我们就输得越惨。
那么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害怕矛盾,想要努力表现得坚韧,让别人觉得我们是踏实可信的。就像上文提到的失败的营销方案,负责人也许早就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何还要死撑?原因很简单,如果彻底Pass掉那个方案就是在否认他的能力,而继续这一无意义,甚至给公司造成额外开支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的认识,也能让他看起来对工作更负责任。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再坚持一下或许会有转机,然而事实却证明这样的坚持毫无意义,说白了就是我们在跟自己较劲。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纠缠于沉没成本的思维惯性呢?
首先,你要警惕这样的话,
“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
“这本书内容虽然无聊,好歹是我花了几十块钱买的,将就着看吧。”
其次,你因该对生活来一场彻底的断舍离。
果断清空鞋柜里不合脚鞋子,丢弃或者送人,无论它多昂贵,你有多喜欢。
看电影看到不喜欢,就直接离开吧,既然损失的三十块钱无法挽回,就别再浪费时间了。
谈朋友,一旦发现实在是难以走下去,无论你有多么不舍,赶紧分了,越早分开越早遇见真正合适的另一半。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止损,这意味着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行动,你的损失越少。
最后引用易得书摘(getAbstract)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畅销书作家罗尔夫,多贝里的两句话,“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入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以及你对未来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