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中都会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力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
一位优秀的初中教师这样描述过自己对学生的激励:他是一位不爱学习的孩子,为了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我与他定下约定“如果在中考时你能考进二中,我奖励你500元。”其他同学得知这个约定后,也跃跃欲试。后来我与班上另外十几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定下了这个约定。因为只有竭尽全力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所好转……
不可否认,这是一位用心的老师,她在用尽身边可用的资源,希望学生学习到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奖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此时,假设有二:
一是学生奋发图进,考入了目标学校。但是作为高中生的他,要把什么当作学习动力呢?或者,高中的老师并不实行物质奖励措施呢?
二是学生没有考进目标学校。在这么大的奖励诱惑下,他为什么放弃了呢?可能是时间太远,目标太大。以中考为目标,最短的时间也是1年。在学习的路上不停地走着,这么长的路望不到尽头,而走过的路有多少收获,有时连自己都是模糊的,那么,会不会放弃呢?
在学习这件事上,内在动机越大越好,当孩子心里有“我想学习”的意愿,又有奖励作为辅助手段来强化这个意愿,收获知识不是问题。
有一位先进老师分享自己的教育历程:
我爱我的学生,总是尽全力照顾他们,甚至有时候,我的女儿我都没顾上;
我工作出全勤,连我八十多的老母亲摔跤住院我都没请一天假;
我为了完成工作,三餐不定,胃出了问题,手术后坚持回到岗位工作……
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值得称赞,应该受到敬仰,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是不会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我成不了一个值得称赞的人,因为我苟安于生活,甚至热爱生活。
我舍不得冷落我的孩子(将来的);我无法忍受不去陪伴生病的母亲;我爱我健康的身体,甚至每天的饮食都很在意。虽然,我也爱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