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也有例假,比如两会,比如高考。
随着6月的到来,高考新闻如约而至,大部分都是年年见的诸如交警护送迟到学生、考生现场晕倒之类的程式化的“新闻报道”。
高考是什么?
对于15年前参加过高考的我来说,现在回想起来,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包括考场在哪里、分数线多少等那些当时看来比命还重要的信息,都与根号、方程式等曾经烂熟于心的知识点一样,随风消散了。
如果让我现在回忆高考的话,它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几种情绪混合体。
惶恐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说高考有决定命运的性质,一点也不过分。
与小升初、初升高不同,高考涉及到的选择要现实的多:
- 你未来的三到四年,乃至以后的人生将生活在哪座城市?
- 你将从事哪种职业?以何谋生?
所有这些,都与高考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高考是中国所有青年成长过程中第一次自己做出选择。
想到自己回答的每个问题,填写的每个志愿,都关系到未来,相信所有人都会手心出汗。
而对于从小学到初中,一直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几乎很少有时间了解和想象未来的职业生涯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
我依然记得自己填写志愿时的那份惶恐和不安,某种程度上那不是对于未知未来的恐惧,而是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惶惑。
悲壮
对于未来的惶惑与不安,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不会水的人,突然被抛进了无边的汪洋,而考试则是考生们可以抓住的唯一一根救命的稻草。
高考应该是国内所有考试当中,最具“悲壮感”的考试了。
从学生们刻在桌子上的“不破楼兰誓不还”之类的词语就可以看出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试了,考生把它当成了战场,或者说是角斗场。
每个上场的考生,都有着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般的悲壮。让人觉得高考好像不是一个即将开启的大门,让人可以遇到崭新的、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更像是一个终点。
这背后,其实是考生们对未来的不安与焦灼:
“未来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确定的是,考出高分,就有好未来。”
而恰好,考试是每个学子都比较拿手的事情。
离愁
离愁这种情绪,在高考那种忙碌、紧张和焦灼的气氛中,实在是很难被人发现。
紧张的晚自习上,在课桌底下偷偷传递的毕业留言纪念册;坐在一起的小情侣,窃窃私语地研究如何报上同一所大学……这些只能算做离愁的一小部分。
高考,对于很多学子来说,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父母。
于是,从几个月前开始,你就会发现,家里餐桌上的饭菜,都成了你喜欢吃的;无论你温习功课到多晚,父母总会在外面悄悄的陪着,时不时借口送夜宵或者补品,偷偷进来端详着你……
是的,对离愁最为敏感的,是考生的父母家人。
当你自己还在因未知的未来而困惑,为大考逼近而感到焦灼的时候,你的父母家人已经开始提前感受那种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的思念了。只不过他们把这一切情绪都掩盖在了对高考的关心之下。
每当我从新闻中看到那些在考场外望眼欲穿的考生家长,看到那些送考生去考场后,在家门前举着黄裱纸跪拜苍天的父母,我只想说:
“理解吧,这不是溺爱,也不是迷信,这只是他们面对即将与子女分离的自我安慰和解脱。”
对于人生来说,高考不是独木桥,一考也定不了终生。但如果能用心体会这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咂出个中滋味,高考何尝不会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我们的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