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纪实(1):一个“了”字

萧红读本

最近,忙得很;最近,很忙的。许久不再敲文字,今日,总算有点空,敲点文字,记录教育教学生活。

今天“午读时光”,和孩子们共读《小学生萧红读本》。纪实,感想,融在一起,分不清理不明,当然,有时也没有必要“分清理明”,只需要随着键盘和心情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

便是了,便成了。

共读纪实(1):一个“了”字

时间: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午读时光

地点:四年级六班教室

项目:共读《小学生萧红读本》两个章节

共读纪实:一个“了”字,一处标点,一段情感。

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地过去了。因为大昂星升起来了,大昂星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了。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蝙蝠也飞起来了。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苞的含苞,卷缩的卷缩。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选自 萧红读本 《呼兰河的四季生活》前半部分

师:今天共读的书籍的是《小学生萧红读本》其中的两章。看,第一章《呼兰河的四季生活》。自由的读一读。注意,不是默读,这样的文字需要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朗读完毕,看“读与思”,请一位同学读读看,编者给我们设计了怎样的问题?

一生读。

师:提取信息,几个问题?分别是哪些?

生:4个问题。问题分别是前五个自然顿,有几个“了”字?去掉,感觉一样吗?“了”在全篇出现了几次?对写呼兰河的四季生活,起着怎样的作用?

师:问题明确了,一一来解决。


师:标出前五个自然段的段序,你看看有几个“了”字?用圆圈圈出。

生标出,思考“了”字。

生齐说:“11个”。

师: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部分,出现了11个“了”,少见吗?以前见过这样的吗?

生:见过,我而且写过。

其他生纷纷摇头,表示没有见过。

师:问题很清楚,把这些“了”字去掉,感觉一样吗?现在,请大家带着“了”和不带着“了”,仔细读一读。你有何种发现吗?(生自由读)

师:停,一样吗?

生齐说:不一样.

师:在哪不一样?先说给自己听,后说给同学听。

生自由思考,自由交谈。


师:思考交流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这个“了”字有一种强调的感觉。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说“蝙蝠飞起来了”读成“蝙蝠飞起来,”(到了这里,学生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怎么是强调,强调什么。)

师:说不太清楚,没关系。但是,他说到了一个点,“了”起强调的作用。不错的思考。


师: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没有这个“了”,感觉特别别扭,语言不通顺。

师:举个例子。

生:去掉了,这么读,“人睡,猪马睡,牛羊也都睡”,感觉后面缺了一个字,如果后面没有“了”字的话,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读上“了”。

师:大家明白她的意思吗?(生点头)

师:继续。加上了和不加上了,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师:具体说说。

生:“大昂星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了”,加上了,感觉“以前不是这样”,去掉了,感觉“一直这个样子”。

(生加“了”和不加“了”对比读,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

师:你明白他说的吗?生摇头,表示不解。

师:有补充吗?让我们更明白。

生:加上“了”,以前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不加“了”,一直就是这样。

师:补充的挺及时,说的也挺清楚。


师:咱们继续。

生:加“了”,读起来舒服一些。

该生尝试读。

师:读得挺带劲。继续说想法。

生:萧红,写的每一句话的前面都是“代表性的词语”,如果去掉了,读起来,不太通顺。

师:试着读一句,来证实你的看法。(生读句子)

师:“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生:去掉这个“了”,回去都回去了。

师:你的观点特别像绕口令,心里明白,话说不明白,没关系,再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师:找一到两个例子,加上“了“和不加“了”,读读,感受感受,和自己的同桌说说,看看能说明白吗?

思考,同桌交流,热烈有序。

生:去掉这个“了”,好像在命令他们似的。“现在都回去”,好像在命令他们。

师:你说的,我明白了。是不是这个意思,“走”,“走了”,感受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加了“了”,感觉好亲切;少了“了”,没了亲切,只留下命令,生硬,刻板。

师:“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重在强调了结果,此地已经无人;“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重在说“还没有走,命令他们赶紧离开”。细微的差别,意思却迥然不同,有点意思吧?(生纷纷点头)


师:继续。

生:去掉了,感觉太死板。

生:加上“了”,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去掉“了”,感觉过得很快很快。

师:大家有同感吗?

生:有。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关于时间的理解,你的发现很有意思,也很重要。“了”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变化的慢,感受到这一点,特别重要。

师:萧红很有意思,前五段用了11个“了”,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这个“了”字,没完,继续第二个问题。

随着月亮上来的星夜,大昴星也不过是月亮的一个马前卒,让它先跑到一步就是了。夜一来蛤蟆就叫,在河沟里叫,在洼地里叫。虫子也叫,在院心草棵子里,在城外的大田上,有的叫在人家的花盆里,有的叫在人家的坟头上。夏夜若无风无雨就这样地过去了,一夜又一夜。很快地夏天就过完了,秋天就来了。秋天和夏天的分别不太大,也不过天凉了,夜里非盖着被子睡觉不可。种田的人白天忙着收割,夜里多做几个割高粱的梦就是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浆衣裳,拆被子,捶棒棰,捶得街街巷巷早晚地叮叮地乱响。“棒棰”一捶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冬天下雪了。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破了人的鼻子……裂了人的手和脚。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选自 萧红读本 《呼兰河的四季生活》后半部分

师:“了”,这个字在这篇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圈出来,它们对写呼兰河的四季生活,起着怎样的作用?(生圈出“了”且思考所起的作用)

师:行,可能不好说,先给自己的同桌说说看。相互启发,说不定有新的思考。

生自由讨论。

师:自由谈谈吧。

生:加上这么多“了”,就表示呼兰河的生活过的很慢,不加这个“了”,就代表生活过得很快。

师:加了这个“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呼兰河的四季生活?

生:加了“了”,感觉呼兰河这个地方,一年四季,生活很平常的,平平常常。

师:没啥大事,就这样,一天,一天,就这样一天天的过。


师:哪句话能让你感受到呼兰河的春夏秋冬没啥大事,就这样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的,这样平平常常的过着?

生读句子且解释。

生:通过这句话,我感受到这里的生活特别安宁,没人打扰。

师:一个“了”字,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呼兰河生活的“慢节奏”,还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继续思考,继续交流。再商量商量,再琢磨琢磨。

师:自己说说。

生:我觉得这么些“了”在不断的强调内容。

生:我感到人们在四季的生活很艰苦。

师:怎么讲?

生:第五页,倒数第二行,四季里的生活,因为有了“了”,感觉到生活很艰苦。

师:这是一种不错的说法。还有没不同的观点?

生:这个“了”写出了呼兰河的人们,过得十分安宁,没有什么打打闹闹,甚至是闹别扭。

师:你能通过里面的文字证实一下你的观点吗?

生:第五页里的句子,“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是写出了大自然的事情与百姓没有关系”。

师:点,找的很准,但是,应该怎么说才更好呢?“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生:打打杀杀的事情,与我们这些平明百姓一点也没有关系。

师:平民百姓只管——

生:养家糊口。

师: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冬天来了,就——

生齐:穿棉衣裳。

师:夏天来了,就——

生齐:穿单衣裳。

师:太阳出来了,就——

生齐:起来。

师:太阳落了,就——

生齐:睡觉似的。

师:一个“了”,很神奇,竟然能把当地的生活状态传神的写出来,平凡、琐碎、平静的呼兰河,就在这一个字里,“了”,小字有大道。

实录自评:

这次共读,师生完全没有任何文本解读的支持,尤其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和背景资料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思考,可能里面有着曲解,但是,积极地思考,去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结合自身的体验,进入文字,建构自己对这一篇章的认知,这样的尝试,我觉得是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整理反思这一段持续20分钟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对文章逐步逐阶理解的提升。

比如,开始,孩子们对“了”的感受和理解,定位于“强调”、“语言通顺”、“句意变化”。接着,随着通过自主思考和自由讨论,孩子们把“了”与“时间的快慢”联系到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没有这个发现,就无法与整篇的主题、与作者的表情达意进行有效的勾连。有了这样的发现,随后,孩子们还发现了关键之语”——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所有的这些发现和体悟,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对写呼兰河的四季生活所起的作用”,慢慢的,此时此刻,顺理成章的,孩子们把“了”与“呼兰河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有效的链接。

说实话,共读之前,自己对“了”的解读并不到位。

我也只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了”,自主思考,自由讨论。这样不经意的决定,却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语言通顺与否”和“句意是否变化”是孩子们最初的感受,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把握好这个起点,从前五段出发,逐步深入。

这种深入不是老师的“牵强引导”,不是用老师的思考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不是老师思考的“跑马场”,而完完全全真真切切是孩子们阅读讨论之后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孩子们思维必然会抵达的地方。

这个过程可能很慢,却足够有价值,“慢”的过程,恰恰是语文阅读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快了,必然囫囵吞枣,必然“老师得盈,学生得亏”。

“挤牙膏”样的难与慢,可正因如此,才有学生这样的发现——

加上这么多“了”,就表示呼兰河的生活过的很慢,不加这个“了”,就代表生活过得很快。

也有这样的理解——

加了“了”,感觉呼兰河这个地方,一年四季,生活很平常的,平平常常。打打杀杀的事情,与我们这些平明百姓一点也没有关系。平民百姓只管养家糊口。

孩子们的理解是否合情合理,不好下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用矛盾先生为《呼兰河传》做的序来印证,他在序中这样写到——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孩子们读到这篇序言,恍然大悟,满脸欣喜。“其实,我们的原始解读也不比大作家矛盾差多少吗?!”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的阅读指导该怎么办?

通过这次共读,起码,找到孩子理解的起点,循着孩子的认知规律,相信孩子会有更到位更独特的理解(需要耐心等候)。然后,进行对多文本(群文)进行相互印证或相互冲突,印证或冲突中,构建自己的语文世界。

完了!

当然,没完——

下篇《共读纪实2:一处标点,一段感情》


萧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