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身体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选择逃跑。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不愿意去面对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情感的本能会让我们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去逃避它。
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时刻,我们都在逃避。比如:
要考试了,功课没有复习,但一看书就犯困,所以先看两集电视剧再说。
伴侣出轨了,想尽各种办法和借口,来说服自己“那不是真的”。
工作上,或者学习中有一些任务,总是要拖到截止日期才完成。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直面现实、而要选择逃避呢?
美国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中指出,不管我们是选择用转移注意力,还是拖延、否认等方式去逃避,这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在作怪,都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1、你是否总是在逃避?
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刻意地和别人保持距离,他甚至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除了身边仅有的两三个特别亲密的朋友之外,其他人约他出去,他都会选择拒绝。
他觉得自己非常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觉得自己在人群中特别不自在,觉得自己不会说话,很容易得罪人,所以他选择拒绝进入到关系中。
因为不断地逃避社交,所以他在职场和恋爱上很不顺利,以至于后来,他甚至直接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自由职业者,彻彻底底地跟社交脱节。
当一种想法带给我们痛苦时,我们总是会竭力避开,以为这样它就会彻底远离我们,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以前还认识一个姐姐,她长得漂亮、事业也发展得不错,追她的人很多,但她却一直在逃避爱情和婚姻。
她的原生家庭不太好,从小爸妈离异,没过多久爸爸妈妈又各自有了新的家庭。
她是由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没有获得过足够的爱,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觉得自己会被抛弃,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所以,当有人靠近她、当她觉得自己快要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她学会了逃跑。
她总是设定自己会在情感中受伤、会成为那个被抛弃的人,所以她一直在逃避。她觉得,这是在保护她自己。
还有一类人,他们明明心里很想要、很喜欢一样东西,但嘴巴上却说无所谓、不想要,这是一种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比如,以前认识一个老师,他总是表现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总是说“不介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说”,但真的有人当面数落他、评判他的时候,他内心里却又十分在意,甚至表现得很容易被激怒。
作者指出,一个人的防御机制往往是短暂的,不计后果的,只是为了规避当下那一刻的痛苦,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
这样的坏处就是,我们无法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仍然会像过去一样充满防御,选择用逃避、否认、拖延等方式来延续恐惧和焦虑。
2、为什么选择逃避是没用的?
逃避是为了防御,而一切防御机制的本质,就是为了远离痛苦。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压抑”。
前几天,福建漳州的一位母亲在留下绝笔遗书之后,带着两个儿子跳河自尽。
这位妈妈其实就是压抑的牺牲品。
她长期以来受到公公婆婆的精神虐待,但为了维持一个和睦的家庭,选择了忍气吞声,以至于她内心十分压抑痛苦。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所有的舆论导向都倾向于她的公公婆婆,她试图想要从丈夫那里寻求理解和支持,但丈夫却选择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作为态度。
她也尝试向娘家人求助,但娘家人不断不理解她,还让她继续做一个“女德榜样”。
她所有的澄清和求助,都似乎毫无“效果”,她的苦无处诉说,导致她变得更加压抑。
作者指出,压抑其实就是回避,和自己不想面对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压抑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刻意地放到了另外一个试图让自己和他人看不见的地方。
压抑和反抗,有时候是成正比的。当一个人压抑地越深,那么她反抗的力量就会越强。
所以这位母亲在求助无门、压抑至极的情况下,选择了一种决绝的方式,来反抗她心中无比仇视的人。
除了“压抑”,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做“投射”。
举个例子,老公本来答应老婆,下班回家的时候,顺路取回干洗的衣服,但是一时粗心,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等回到家,当老婆问起,为什么没有把干洗的衣服带回来的时候,老公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忘记取了,并向老婆道歉。
结果老婆不领情,开始不停地抱怨。
这时候,老公怒火中烧,开始反击老婆“不就是忘记取衣服了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说话就是喜欢得理不饶人”。
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其实很常见。老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对内疚的投射”。
如果老婆能够理解老公,那么老公的内疚感会烟消云散,但是老婆不依不饶,会激化老公的内疚感。
而老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内疚感,所以老公开始自我欺骗,投射便是他告诉自己的“谎言”——你才是那个坏人,我不是。
第三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理想化与分裂”。
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作家,在开始一段爱情之前,他总是喜欢理想化自己的伴侣。
当一段恋情开始,他看到的都是对方身上的优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真实的对方,跟自己幻想的不一样,于是就选择终止了这段关系。
于是他就这样不停地进出关系,只要他发现,真实的跟幻想的有所差距时,他就会选择分离。
在他的世界里,完美的就是好的,有一点点瑕疵的,都不是好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非黑即白”思想。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这个作家把“理想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防御机制,他失去了面对真相的能力,他的内心会产生很多的幻灭和失望,他会经常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
3、如何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
总是选择逃避,会让我们无法认清真实的自己,对于如何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1)跟生活正面“刚”。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经常使用哪些防御机制。这样,当意识到自己正在防御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维持现状,继续欺骗自己;要么改变现状、跟生活正面“刚”。
一个人想要通过逃避,来实现自我成长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拿出勇气跟生活正面“刚”的时候,你会发现,困难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2)不逃避,去面对。
我们之所以会一直逃避,是因为害怕内心的痛苦。
我们不知道这些痛苦会持续多长时间,也不知道痛苦有多么的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逃离比正视更容易。
但想要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舒适区,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应对痛苦的能力,也需要时间来培养。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不是要极力地去逃避或者抗拒,而是接纳自己的本真,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弱小,诚实地面对自己,识别自我欺骗,和痛苦面对面,你会发现,你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