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潮流的时尚升级,健身行业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标配,各种健身会所也不断兴起,各种抢眼。除了一直雄霸江湖的大牌健身中心,今时今日,带着互联网基因的小而美健身平台,越来越多的占据着一席之地。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从数据分析和地理分布的角度,看一下这两种健身房的运作,是否带着不同的商业逻辑,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多数健身中心的分布,摘取了在大众点评上,按照智能排序的前50页健身中心,看看他们落到地图上的样子:
按照数量,浦东区以近150家遥遥领先,其次静安、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黄浦等老城区几乎不相上下,而宝山、松江、嘉定等郊区仍然落后。
加入各区常住人口比例后,可以看出,长宁的人均拥有健身房数量最多,其次是黄浦、静安,而浦东则几乎排列在各老城区之后。确实,这些老城区交通方便,人口密集,本身带有先天的商业基因,仍然是包括健身行业的商业首选。
从分布热力图来看,也印证了这种观点,健身房的数量以老城区为核心,密集程度逐渐降低,越到郊区越是零星散落状态。
北京的解说顺序我们调换一下,将热力图先放上来。对比上海,北京的分布略为均匀,紫禁城附近几乎没有健身中心,东南角的朝阳区是健身大户,其次望京、海淀、以至丰台好像各有热点。
回来分析各区健身中心数量,朝阳领先,海淀其次,然后是西城和丰台。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比例,仍然是朝阳区的人均健身中心比例最高,其次是东西城这两个位于中心但人口较少的城区,再下来是海淀、丰台等区。
北京朝阳和上海浦东这两个区域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相对都比较年轻,经济gdp都较高,人口数量素质也都不错,但比较下来,朝阳的健身热情似乎更高一筹。
在北京,健身中心分布最多的是朝阳区,其次是海淀区。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来看,都比较合理。
不过丰台上榜还是满令人惊讶的,因为健身中心往往聚拢着一定经济能力,重视形象的使用客群。这是否说明丰台已经从传统的城南老区,蜕变为更有钱有活力一点的新人口集中地?——这点我们可以继续静观其变。
为了解答我们文章开篇,对于大牌健身房vs小而美健身平台的商业运作区别的疑惑,我们先分析一下传统健身房的选址因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房,出于对人流量的吸引,多会选择在商业人流聚集的地方,这也就是地产逻辑上的“地段”。我们选取了一兆韦德、威尔士和中田健身这三家沪上知名度较广,数量级较高的品牌,筛选其中点评数在25个以上的店铺,来看一下它们的分布,
经过统计,三家之中,布局点最多的是威尔士,共有75家,而分布最均匀的是一兆韦德,在嘉定、青浦等都有分布。三家的主要店面基本都集中在闹市区。
以消费而言,威尔士的平均消费为4857元,一兆韦德为5062元,中田健身除去百元级别的低消,高端消费均值为2893元。这样说来,对比分布地点,似乎是中田的性价比最高。当然,以上分析未考虑具体楼层铺租和装修标准等因素。
而在北京,则不太有这样的集中品牌。一兆韦德在北京只有7家,威尔士只有5家(同样25个点评数以上), 京城老牌如青鸟,浩沙,中体倍力也不成规模。因此无法做出类似比较。
传统的大型健身中心因为运作费用高昂,资金压力较大,许多弊病也随之共生:过度推销,低频使用,续卡率低.......号称针对这些痛点而生的共享健身,作为健身行业的新爆发点,在时下的发展相当蓬勃。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相比传统健身房,自助健身面积更小,开店更分散,带有低价消费,全时段,自助健身等标签,似乎一切都很美好呀。那么,共享健身是否真的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首先,我们根据规模粗略判断,把共享健身分为三类:
A. 具体而微型,例如光猪圈,fitzoo、U24、乐刻运动等。
B. 集装箱型,如超级猩猩
C. 独享舱型,如觅跑,纯净跑,抖吧,
Type A 具体而微型
与传统大型健身房相比,这一类型的面积要小得多,约在300-500平方米左右,器械虽少但也齐全,甚至也带有一两位私人教练,而它更大的特点在于:
一来是带有更多的互联网智能基因,例如拥有自己的APP,可以线上预约,扫码开门,配备一定智能化的设备,减少人力开支成本;
二来是选址可能会有不同,某些品牌主打以社区为中心密集建店,打造社群化的24小时健身房。
我们分析了几个这类的代表品牌,
光猪圈健身是线下拥有遍布全国的“小而美”智能健身平台,但分析其所在地,北京所在地包括中海地产广场、亦庄力宝广场等,在上海是滨江生活广场、亚太企业大楼等,倒似乎没有社区型的特质。
而另一品牌,乐刻运动的分布,则带有比较鲜明的性格,与威尔士健身的对比可见,它的分店虽然相对并不算多,但与威尔士集中在浦东等区不同,对郊区的开展更为重视,在宝山、嘉定等地都有不算少的分布。
确实,这类24小时健身房如果选址在郊外社区,租金成本更低,但是否能找到同时能有人气聚集的地点,是很考验开拓团队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对比乐刻运动在北京和上海的具体分布,也有好玩的发现:乐刻在北京的风格很强烈,许多分店不是在长租公寓,就是共享办公空间,与互联网基因的黏性相当的高——单是“挂靠”优客工场的就有6间(10月中的官网显示)。此外,共享办公还包括了3W coffice店,回龙观腾讯众创空间店,石景山创业公社店等。长租公寓则包括天竺大街新派公寓,亦庄蜂客公寓等。
面对年轻人热爱运动,乐于尝试新事物的诉求,乐刻不但鲜明的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也开拓了一片特别的市场。当然,相比商业旺地的高消费金领白领,此类地点年轻人消费力可能相对较低,乐刻运动应该也会有相应的办法,进行成本的控制和频次的提高。
Type B是集装箱型,顾名思义,此类健身房可以用集装箱改制而成,它基本上是Type A和C的中间体,面积在60到100平方米左右,可以同时容纳6-15人,健身器械主要是常用及好用的基本款。
超级猩猩就是把集装箱改造成健身舱的范例,改造后的健身房带有酷炫/后工业化/重金属的风格。用户通过手机实现自助健身舱的预约和使用,全天 24 小时营业。
通过官网可以看出,超级猩猩在深圳、北京和上海也有全能店。各种店铺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在深圳还有动感单车、Crossfit、亲子店等特色店铺。而根据集装箱型容易“降落”,适合室外的特点,个人觉得健身舱的占比日后还会有增大的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Type C 独享舱型
随着人们对自主空间的追求及独占心理,以及人工成本的down to zero的极致追求,小而美的健身舱也像自助卡拉ok机,无人便利店一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自助迷你健身舱外形一般都比较酷炫,占地为4-6平方米,不受场地限制,仅供一位用户使用,手机扫码,内配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基础健身设备。
盈利方面,计费方式为按时计算,每个时间段价格不同,在10-16元/小时之间。如果每日有6小时左右的使用量,单日收入约为70元。
也许你会说,这和自己在家跑,或者出去跑有什么不同?很多慢跑舱聚焦于雾霾天空气不清新等跑步痛点,引入新风设施,让运动更健康。比如觅跑、纯净跑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在觅跑APP上,10月中某晚上在京城随意寻找的截图可见,觅跑的设施四处散放:四季青桥处金源购物中心、回龙观较多,望京央美、上地和百子湾也有少量分布。相比起需要签铺租和装修的健身中心,健身舱的放置无异于灵活的多。它们是否会像动感单车那样在短期就旺盛的蔓延,三步一停,五步一岗,让你不跑两下都觉得不好意思?
个人暂时没有在上海找到觅跑的踪迹,据说觅跑已经在全国发展了300+个跑步点,我自己相信它们在北方的发展可能更具有前途——毕竟北京的雾霾比上海要严重得多。
根据美国大使馆的PM2.5监测报告,在2015年,PM2.5超过150,达到重度污染的天数,北京为123天,上海为37天;2016年北京为111天,上海为27天。在达到中度污染标准的115-149之间的天数,2016年北京为141天,上海为54天。
最后来个小总结,看看前面所说的三类新型健身平台,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综上可见,小而美健身平台的发展,关键仍然在于店铺的选址和相应的配置。与传统健身房相比,是扎堆儿还是回避?如果要走差异化路线,那么是否更应该考虑各种匪夷所思的地点和时间——比如在办公室加个舱,让大家加班加到半夜清醒一下?
当然,无论如何脑洞,仍然有一些痛点不那么容易解决:
只要是物理空间,健身房的容纳空间总是有限的,健身高峰期又较为集中,对高峰期的错开都并不容易解决——特别是“大爷有钱”的用户。
此外,过于强调具体而微的面积,可能仍然会带来体验感的损失。如果更小的面积不能带来良好的亲密感反而是局促,价格与面积之间始终需要找到正确的平衡度。
各种空降的集装箱和健身舱是否颠覆健身的江湖,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文爬虫程序由Yaung提供。
说明:因为大使馆网页监测数值为每小时更新,所以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时达到标准,也算作该天达到污染,而非计算平均值;另外中度污染的那天有可能与重度重合,比如1月5日1点是116,4点是155,则该天既算入中度污染的天数,也算入重度污染。
空气指标网站
http://www.stateair.net/web/post/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