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己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结果,虽然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自己都不会去拜读。 其实自己对“研究”似乎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另一方面,觉得教育研究脱离实际,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
丁老师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当时真不明白为何要读这样一本书。读了这本书明白原因了。质的研究非常适合教育领域,是因为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教育实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群体心理的厚重积淀。教育研究不能只提留在追求“事实”本身的真实和“客观”的层面,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教育行为的影响。而质的研究对人的价值欲望非常关注,两者非常契合;另外这本书对自己也是一种启迪,给自己很多帮助。让我了解了一些更切实的行动研究方法,同时也真正体会到研究需从真实生活入手,忠实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很多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已经开始从事一些不同类型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当今,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而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犹如明灯,指引自己的教育之路,让自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而且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自己以前最头疼读大篇大篇都是字的文章,但是这本书舍弃了高深的理论探讨,晦涩的哲学思辨和沉重的历史陈述,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采用了大量鲜活详实的教育案列,向读者介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如同讲故事,将对应的方法论坐落到具体的、情境化的研究实践中。这本书着重于实践,具有特强的实用性,像一本研究方面的操作说明书,一步一步详细介绍“如何做”、“做什么”、“为什么”,即使章节跳跃阅读,也能够读懂、读通。我们组陈洁老师分享的是7.8.9章,我专门跳读了这几章竟然能读懂读通。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作做质的研究,对于初步从事研究的教师来说,极其有帮助。作质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设计。质的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允许我们在研究的进程中根据情况对事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修改,因此设计非要不可,又必须十分灵活。质的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就像小孩子玩橡皮圈游戏,各个部分之间随着任何一个方位的拉力而变形,任何一个部分的运动都受到其他部分的牵引和拉扯。同时,每一个部分又都随着研究的进程而不断缩小聚焦范围,类似一个不断往下转动的螺旋圆锥体。
在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质的观察中,我们除了对看到和听到的事实进行描述以外,还应该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些事实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自己在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以此同时,也要求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进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态度,不断践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中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更好的教育育人。
读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不仅让自己初步掌握了如何进行作质的研究,而且还让自己明白,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值得自己去认真研究。同时,也让自己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平时要多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把自己在读书中所思所想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在日常教学中,除过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应多关心学生,主动和学生说说话,把握好每一次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立足于实际,努力研究教学这门学问,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自己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