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5年,独霸西戎的秦穆公已经撒手人寰20余年了,中国历史的主角,绕过中原,由西向南,男一号楚庄王粉墨登场。
决定楚庄王称霸诸侯的关键性一战,是“楚围宋商丘之战”。
商丘之战,迫使宋国订立城下之盟,虽说宋国执政华元开出有条件盟约:“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进而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但这怎能算得上条件呢?你围城的军队后退三十里吧,后退了我就听你的话。
宋国的投诚,却成为楚国称霸中原的重要标志。
“楚围宋商丘之战”的导火索,是宋国杀害了楚国出使齐国的使者申舟,当然原因是申舟过宋国境,不施外交礼法。用华元的话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
华元的话意思是说,你楚国过我国境,连个招呼都不打,明显是看不起我啊,你当我国家灭亡了吗?我杀了你,你攻打我,大不了也是灭亡,一回事,我就先杀你的使者吧。
于是,华元直接把申舟祭了天。
《左传》记载,楚庄王听到申舟被宋人杀害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连衣服、鞋子都没有穿好,连佩剑和车子都没有准备好呢,就急着召集大臣们商议攻打宋国的事宜了。
无论《左传》、《说苑》,还是《史记》,都是将楚国围宋的直接导火索,归咎于宋国杀害申舟这个事上,至于申舟是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莫小谈以为,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楚庄王不可言说的政治阴谋。
史书称,与申舟前后脚出使他国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公子冯。
至于公子冯是楚庄王的儿子,还是楚穆王的儿子,怪莫小谈孤陋寡闻,费了好大劲也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子冯必定是芈姓宗亲。
公子冯出使的是晋国,申舟出使的是齐国。公子冯使晋过郑,申舟使齐过宋。
楚庄王在公子冯、左司马申舟出发启程之际,说了一句大致相同的话:“不假道于郑”、“无假道于宋”,意思是,不要给过境的国家说那么多废话,直接过境。
这种安排本来就不符合外交规律。申舟曾因“孟诸之役恶宋”,宋国视他为对头,即使是尽了外交之礼,也难免宋国不节外生枝。
这个问题作为一国国君,楚庄王不可能不知道。
既然楚庄王心知肚明,申舟过境宋国凶多吉少,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安排呢?本可以让申舟使晋,使公子冯使齐嘛。
这样的话,宋国即便是胆子再肥,也不敢动楚国公子的。
另外,楚庄王冯与申舟“不假道”的特别交代,也特别耐人寻味。放着好端端的和平共处不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要知道按照当时的礼法,即使是周王朝派出的天使,过境一个诸侯国,也要和当事国通言一声,以表示对当事国的尊重。楚庄王为什么要闹这一出呢?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安排。
公子冯过境之国是郑国,郑国与楚国什么关系?是大哥和小弟的关系。当时郑国已经臣服与楚。
申舟过境之国是宋国,宋国和楚国是什么关系?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当时的宋国又刚刚与晋、曹、卫三国订立了攻守同盟,四国达成一致,哪个国家受到欺负,当“共救之”。
庄王让自家人过境的是自己的盟国,而让申舟过境的是申舟的仇国。
一句“无假道”,其实背后是政治家的阴谋与圈套。假不假道,其实对于公子冯来说,都毫无危险,因为郑国服从与楚。而对于申舟来说,假不假道,他都有生命危险。
对于一个窥视中原多年的老辣野心家,对于一个十年前就在天子脚下“问鼎中原”的一代枭雄,对于一个一直伺机兵指长江之北而欲称霸于天下的楚庄王来说,寻找一个举兵北上的理由,才能使其拉开逐鹿中原的战略布局。
用申舟的性命,换来伐宋的借口,这是楚庄王在内心打的政治算盘。至于《左传》上说的“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只不过是政治家的一场秀而已。
难怪,在楚国达到降服宋国决定退兵之后,面对申舟之子申犀:“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的质问,楚庄王只能“王不能答”。
因为,对于庄王来说,他的宏愿已了,哪还管得上你左司马之仇报与不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