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去了明月山。
据说嫦娥从此地飞入了月宫。那么嫦娥何人?为何奔月?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对中国古典诗歌“月”这一意向的意义定位有何决定性影响呢?
一、嫦娥其人
嫦娥,本名姮娥(因犯汉文帝忌讳而改名嫦娥),据史料记载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帝俊)的女儿,后羿(大羿)之妻。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400年左右。
《山海经》中有一种记载:常羲又称常仪,她与帝喾(帝俊)生了十二个月亮,而且“常羲”字面意思就有生月亮的意思,表明帝喾和常仪的女儿就是月亮之神嫦娥。嫦娥又有姮娥之称,帝喾的儿子少皞(少昊)生了般,般发明了弓箭,而帝喾的臣子羿则是以射箭闻名的,羿比般年长,与帝喾平辈的后羿能够精通于少昊的儿子发明的弓箭,射下九个太阳,为了对臣子的肯定与嘉奖,帝喾便把女儿嫁给了羿。
二、嫦娥奔月N中说法的定位
在众说纷纭的嫦娥奔月故事中,我最青睐下面这种。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予嫦娥保管。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寻妻不得,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地呼唤嫦娥名字。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后来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佐证如下:
《淮南子外八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淮南子外八篇》: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故宋人有云:“一轮千古广寒深,折尽桂花应白发”。
三、嫦娥奔月与古典诗歌意向“月”的意义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后羿好爱情,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月”逐渐演化为“爱情”、“相思”、“团圆”、“无常”等意义。
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瞑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牽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収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百度文库)
那一年,明月山下
我吞下灵药
飞升上天
你呼天抢地
涕泪涟涟
我独守月宫
与玉兔桂树为伴
你坚守人间
为百姓嘘寒问暖
想你,千万里
你依然在我的眼前
你给我一座青山
茂林修竹
栈道绵延
我馈你一轮明月
白云如洗
流水潺潺
因为爱情
我们彼此遥望
穿越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