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细讲弟子规》第七集复讲
12月22日,根据《细讲弟子规》学习要求,下面将蔡老师的课进行复讲,供大家一起学习。
尊敬的各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
末学学习《细讲弟子规》第七集复讲如下:
1、孩子懒惰的根源是什么?孩子为什么生活没有规律?
为什么孩子会懒惰?根源在哪?孩子懒惰不可能是长大才养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为什么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为一旦养成就不好修正。从小给他的态度就很重要。
“习劳”,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劳动,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让孩子不劳动,绝对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生活没规律?我们为人父母,要让孩子生活规律,自己要当榜样,要让他的三餐正常,我们也要多付出一点。而你这些付出对孩子将是一生的影响,不管是他的身体还是榜样,对他都很重要。
2、知恩报恩,请感念父母亲生育、养育之辛劳。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孝?所谓知恩才懂得报恩,所以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怀胎十月很辛劳。给孩子做过“一日护蛋活动”。母亲在怀胎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会呕吐,吃不下饭,但是母亲吃不下饭的时候,还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这样引导,孩子就会感同身受。
3、怎样落实“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4、怎样落实“父母命、行勿懒”?进一步应该达到何种境界?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够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在三国时代,有“孟宗哭竹”,他这分孝心,这分真诚心,眼泪感动了竹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真正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5、“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该如何活学活用?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我们要顺势而为。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所以,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6、如何教导孩子体会父母责罚孩子的心?
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爱护。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的凶,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你要体会。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
总之:父母做表率,孩子在学习,正如习总书记所讲,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个扣子谁来扣,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只有父母才能做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付出我们教育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