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一在家,宝宝就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吃饭,也就是说我休息在家时,宝宝的生活作息时间全乱套。我妈对此很不满意,她说我有溺爱宝宝,把宝宝带坏的潜质。
她觉着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必要建议老板取消我所有的假期。
哈,一般来说,那个溺爱宝宝,把宝宝宠成无理取闹、五谷不分的人不是外婆吗?
加班到晚10点回家,抱着一箱书回家。洗澡后,就地拆书,躺在宝宝的活动区翻看新到的书,翻着翻着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被我妈一脚踹醒。
“你看看,宝宝的地盘,被你弄得烂七八糟,赶紧收拾干净!”
有了宝宝之后,我的家庭地位直线下降,已经降至到最低。
我是单休,周日才能休。周六我抱着正兴奋得不想睡觉宝宝打瞌睡,我妈就计划好了周日的安排:
“我一早去买菜,然后回来带宝宝,让你睡个懒觉。下午,我要放假,要去打麻将,你带人。”
“你一早去买菜,可小宝宝一早就会起来扯人头发,要江边散步,我还有懒觉可睡吗?”
“那是你女儿啊,又不是我女儿。”
…………
“好吧,玩一下下回来跟你换班。”
她1点左右,就去老年活动中心,和邻居们打麻将打牌到4点半左右。一回到家,就抱着宝宝亲昵,跟宝宝道歉:对不起啊,外婆去打牌,没带你,跟妈妈玩得开心吗?
接着就对我说:时间还早,你去看场电影吧!
我也就收拾收拾,出门去看电影或者是去补觉了。
虽然,我口口声声说,有了小孩子之后,我就像完蛋了一样,比方说不能心无旁骛地吃火锅,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周边游,就连去看场喜欢的电影,也得是在晚十点后……
其实,有了妈妈的帮助,我生孩子后的生活,相对来说质量还行的。
能继续工作,无需牵挂宝宝有没有睡觉,有没有吃饱,会不会不合群。
因为我妈妈总有办法,让宝宝按时睡觉,按时喝奶吃辅食。
她经常带着宝宝去院子里玩,和宝宝的同龄人玩,和她自己的同龄人玩,和宝宝的同龄人交朋友,也和她自己的同龄人交朋友。
以至于,宝宝和小区里的宝宝、阿姨、奶奶们都处得很熟。
我两年里,不认识几个邻居,如今,作为宝宝的妈妈,被邻居们熟知。
能偶尔和朋友们小聚,不用担心错过了宝宝的睡前故事。因为我妈的储备量远比我大。
起风下雨时,她抱着宝宝占到窗前,张口就来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宝宝抗拒洗脸时,她跟宝宝说:不洗脸,小狗舔,宝宝宝宝快来洗个脸……
晚上散步的路上,看到一只癞蛤蟆,她抱着宝宝蹲下来看蛤蟆:风来啦,雨啦啦,蛤蟆背起个鼓来啦……
给宝宝荡秋千时,她边推边说:秋千架,树上挂,上面坐着个小娃娃……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够时间休息,没有充足的时间写东西、看书、看电影……
幸好我上班的时间比较弹性,在宝宝还更小的时候,每天中午午休时会回趟家,带宝宝吃午饭。
我吃过午饭后,会再陪宝宝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中午回去,本想是让妈妈能够午休下,毕竟带孩子实在是太累了。
而妈妈总在洗好碗筷后,把宝宝接过去,带到院子里去玩。因为,宝宝在家,我无法午休。直到我回公司,她才带宝宝回家。
天气渐渐变冷,寒风刺骨的,妈妈让我中午不要回家了,中午的时间可以看部电影、小半本书,睡个安稳的午觉。
从此,每天早上,她早起,给我准备午餐便当。
我说,不用早上准备,晚上做晚饭时,多做点菜就可以了。
但她好像并没听见,还是在我要带便当的日子,起来给我准备饭菜。
周日,妈妈带宝宝去院子里玩,我在家打扫。她回来之后,让我去陪宝宝睡觉,她来整理收纳。
我收纳和整理,以及做家务的能力不行,大概和妈妈有关。
从小,我压根就没做过多少家务,衣服妈妈洗,只在农忙时,才会让我去洗下衣服;
课余时间,其他的小朋友都下地干农活了,我在家看小说看电视。只会在农忙时节,才会叫我下地帮忙。
对此,很多乡亲们都看不起去了,说我妈这是穷家养娇女,作为农N代,就应该干农活、喂猪、放牛、做家务。
对此,我妈很不以为然,她觉着,谁说不做家务就等于是废物,会做饭洗衣服,自己能独自生活就很好了。
谁说作为农N代就要把课余时间全部都贡献给农活,农忙时节下地干活,平常多看看书不是挺好的嘛。
我不觉着妈妈有多么伟大,也不认为妈妈生我养我有多么了不起,因为生我养我是她的责任,但很感谢妈妈不逼迫我做任何事,让我有那么多的快乐时光。
感谢妈妈爱了我三十多年,感谢妈妈给我生命之外,又给了我重生。
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质问到:生了孩子就自然是母亲了吗?只有孩子的母亲才会这么想吧。
的确,并不是生了孩子能能够成为母亲。母亲,除了给予孩子生命之外,还给予爱,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去开启自己的生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母亲的职责无可替代。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到:母亲是第一个唤醒孩子兴趣的人,并在指导他把兴趣转入健康的渠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还是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不管是作用还是职责,都是建立在母亲爱孩子的基础之上。
我生日的前几个小时,我问妈妈,三十多年前的此刻,她是不是已经开始痛得死去活来。一想到生孩子的阵痛,我的四肢就开始发麻发酸。
“每个孩子的生日快乐,都是建筑在妈妈的痛苦”,“每个孩子和妈妈都是过命之交”,这些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有人说,妈妈们生育孩子是为了防老,其实父母子女之间就是一场交换。小时候,妈妈教我们走路,长大后,换我们教妈妈走路、支扶妈妈。
但是,如李欣频所说:我们给妈妈的“报酬”,永远赶不上对她的心力剥削。
有人说,母亲只有在付出中才能感受到快乐,因为人都渴望被需要。就像《请回答,1988》里,狗焕的妈妈一样。
狗焕的妈妈外出几天回来,发现不靠谱父子三人竟然生活不错,家里一尘不染,顿时有了失落感,还失落了许久。
直到狗焕再次向她求助,她才喜上眉梢,开始生龙活虎了。
并不是说母亲需要付出,只有在付出中才能找到价值,而是因为母性,因为一旦成为了母亲,孩子就是一辈子的牵挂,孩子的一切都牵动着自己的全部神经。
母性一旦激发,就再也收不住,只会将无尽的爱都投注给孩子。
不管你是3岁,还是30岁,不管你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母,她都会一直担心你会营养不良,哪怕你已经70公斤了。
就像李欣频所说,江山易改,母性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