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舍得》之心得二
这周时间很快又过去了,闲暇之余继续我上周的话题,观《小舍得》之感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做父母的人之常情,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让孩子去实现爸妈自己未遂的梦想,更别想着完全控制他按着自己的想法成长,不然会适得其反。
《小舍得》中,田雨岚的育儿方式就是一个典型。
田雨岚嫁给了富二代,自己的母亲没有文化,常年受公公婆婆的经济接济,很想在婆家面前抬起头来,于是将全部精力心思放在儿子子悠学习上面,走到哪里都在炫耀子悠的成绩,哪怕丈夫劝说,婆家不满,外人提醒,她还是无忌惮地炫耀。
她从没问过儿子,是否喜欢自己的安排?是否快乐?是否自信?因为在她那里,孩子的喜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绩。
为了学奥数,她取消了儿子最喜欢的足球班,因为她觉得“只要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就都是浪费时间。”
对于她的教育方式,她是这样自述的:
“当妈妈的,可以自己吃苦、受累、受委屈,但就是听不得别人说自己孩子半点不是。”
“在当父母之前,谁还没有点傲气?”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谁愿意急赤白脸地挣命一样?”
只要对孩子好,自己的身份、面子、感受无所谓。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什么都愿意。这番话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然而,我们一起看看孩子心中的想法,这样的性格,让儿子越来越沉默寡言,终于一向听话的子悠竟然在家长会上哭诉: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心不开心愿意不愿意,你从来就没有想过让我高兴,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没有写作业你就难受,你看到我闲一小会儿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呢!”
孩子这一段哭诉,听哭了田雨岚,也听哭了不少正在鸡娃中的妈妈。回想一下,虽然没有这么过分,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周末的辅导班,门里坐满了疲惫的孩子,门前坐满了疲惫的我们。
家中的书桌前,凳子上坐着被吼的孩子,凳子后站着面目狰狞的我们。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纠结的一点就是:大人在等孩子感激,孩子在等家长道歉,他们谁都等不到,因为他们都在付出,都觉得委屈。
家长想:我做了那么多,我把一切都给你了,我还要怎么一样?
孩子想:我怎么努力都是不够的。
家长委屈,孩子不开心,双方都过得不舒心。
最近一段时间,身边有好几位朋友向我倾诉自己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问题是许多孩子的共性:不爱学,不想学;学习不自觉,总要人督促;父母说啥,都不耐烦,要么一言不发保持沉默,要么情绪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严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生怕孩子会出现过激行为。我们也从孩提时代过来,我们的父辈忙于生计,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并没那么高,这是由当时的大环境所决定的,物质条件不那么充裕的时候,孩子或许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然而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衣食无忧,甚至父母将最好的给他,他却觉得理所应当,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强也不奇怪了,这也势必诱发子女与家长的矛盾。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思考,当家长的爱孩子也不要将爱孩子老挂在嘴边,将他们正常视为家庭中的一员,不搞特殊化更不能享受特权,不要成绩好时捧上天,成绩下降时摔下地,我们应尽所能从自身做起榜样引导,尊重他们自己发展的节奏,不给自己添堵,是不是更容易呢?我们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