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147
今日启发:
Elton:
第九章 中世文化与禅(一)
第一节 室町时代与禅文化的普及
“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
这一时期,随着庄园制走向解体,农民自治,农业生产力提高;同时,出现工商业经营者的新阶层,促进了手工业经济的发达、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扩大。在京都、堺市内外,建立经营典当的“土仓”(当铺)、酒铺,政府对它们课以赋税,也向诸国征收土地税、房税等,促进了商业的大发展。京都转变了古代政治都市的性格,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日本恢复了宽平六年(894)以来中断了的中日邦交关系和开展对中国明代的贸易,对外贸易的发达,也带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对明朝的贸易,最初是由幕府主宰,后来逐步发展到由商人经营,对外贸易非常活跃。从应永十年(1403)至天文十六年(1547)先后派出遣明船18次,室町幕府的商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室町时代初期,统治者足利义满、义持时代,在北山营造山庄,于应永五年(1398)建筑金阁(舍利殿),一层是贵族寝殿式风格,二层是武家式风格,三层是佛教式风格,既有公家传统的寝殿式古典建筑艺术元素,又含有武家已流行的禅宗建筑艺术的要素,从中展示了武家的精神生活,以此象征其拥有黄金财富和专制权力的威严,同时还有宗教的背景,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这种华丽的造型,使现世的快乐与极乐往生浑然一体,反映了公家和武家政治文化的融合性,代表绚烂华丽的文化。这一时期,将军周围还结集了许多禅僧、画僧、学者、艺能家,创造了新的文化,称为“北山文化”。到了室町时代中期,随着武士经济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提高,将军足利义政将山庄移至东山后,于文明十五年(1483)建造了银阁,下层是住宅式,上层是佛殿式,简素淡雅,初露了“空寂”(わび)和“闲寂”(さび)的审美情趣,给人一种寂静谛观的印象,这里也有禅文化的背景,代表闲寂枯淡的文化。以此为象征的文化,称为“东山文化”,对这一时代的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日本文化史上,“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被统称为室町时代的文化。
图片
“死如梦幻”
从总的方面来说,室町时代,武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武士大多是农民出身,农村和山村成为他们的社会、经济、人力的资源基础。因此,要贯穿“文武两道”的方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肉体的锻炼,其中包括学习识字和练兵习武,乃至传授兵法,比如,中国武经的“六韬”“三略”等;一方面需要加强精神文化的教养,比如,主从关系、献身殉死等,这样就需要进一步引进宋学的道德课目和宋禅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简便易行的悟道之路径,对武士进行所谓的人品教育,当时称之为“武者之习”或“兵之道”。到了17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史上才将这种“习”“道”正式称作“武士道”。
首先,在武士文化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所谓的“有德文化”。它引进宋儒学的“义理”“忠节”“武勇”的思想,作为“安天命”“讲仁义”“尽忠孝”的修养内容,宣扬主从关系——臣从君、仆从主关系的绝对性,为了忠君从主,乃至以死相赌。当然,这其中也融合了神道的“尊正直”即“直心”,“可得神明加护”的思想。
其次,以禅宗对死的观念树立日本人,特别是武士的生死观。他们大力宣扬禅宗的“死如梦幻”“生死一如”的观念,培养武士达到“无视生死差别”“视死如归”的思想境界,振奋武士为主君“殉死”的精神。武士之所以成为武士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以死殉职,死就是武士的行动原理。因此,日本武士社会中有句名言:“所谓武士道,就是找到死之所在。”可以说,禅宗对武士的人生和生活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点,武士在战斗中,需要预知胜败吉凶,也就是信奉占筮法,这样就需要学习易学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