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发布了一个六年级孩子在小升初的压力下,因为错误认知导致学习下降的咨询故事,就有铁杆粉丝在后台提问,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作为妈妈,特别想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充满好奇,充满乐趣的前一周,老师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孩子们也在努力跟上节奏,这一周开始,不再有跑错教室的小可爱,不再有哭着找妈妈的小可怜,在老师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记住上课的铃声,记住厕所的位置,记住自己的位置,记住自己的书包。
在这周,我们来聊一聊,如何与一年级的孩子交流?如何了解一年级孩子的想法?
在我们的后台团队,有许多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也有经验丰富的小学班主任,不同的视角会看见不同的孩子需要!
咨询师说:了解孩子就是提问而不是讲道理!
问问孩子:1.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最令你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你最讨厌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什么?)
2.今天在学校什么事情把你逗笑了?
3.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坐在谁旁边?(你不愿意谁旁边?)
4.在学校最酷地方是哪里?
5.告诉我你今天听见最古怪的词语?是谁说的?
6.如果我今天晚上给你的老师打电话,他会跟我说什么?
7.你今天帮助别人了吗?
8.今天有人帮你做什么了吗?
9.告诉我一件你今天学到的事?
10.你今天什么时候感到最开心?
11.你今天在什么时候感到无聊?
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是能够从孩子的回答中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态度和情绪感受的,并会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和润物无声的教育孩子。
而没有被训练过的家长则困难得多,而且家长经常会被孩子带出来的情绪所影响,要么被忽略,要么评估得过于严重。要么割裂的看待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另外一个交流的角度来说,孩子对事物的看法、理解、表达也是受到孩子的表达的影响的,用简单的句子构成的一个态度鲜明的丰富表达是有难度的,还受到隐形的孩子的价值判断的影响,孩子呈现出来的片段,普通的没有训练过的家长是不能判断是起因?是过程?是结果?还是感受?有没有孩子的期望与失望的叠加?
就普遍数据而言,大多数一年级的孩子总是不能够清晰流畅表达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对孩子的词汇量的输入、理解的表达,进行一定的训练,(见《新生里的老手》)有一定的词汇基础,表达才能清晰。
资深班主任则是说,多数家长还没意识到要对孩子心理的引导,更多家长的意识还停留在幼儿园,要不就是控制和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很少有家长会问这个问题!
看来关注我们“这样陪伴成长”的家长,都是极有远见和清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的家长。
对于年纪太小的孩子,单独的描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感受都是不太熟练的,不能够得心应手的。我们可以给他创造一个描述的环景,让他能够借助一些道具能够表达出来,艺术疗法的很多技巧都可以运用。
比如说,沙盘游戏、游戏治疗、角色扮演、绘画、叙事治疗。这些听上去可能有些太专业,其实每个人都体验过,就是我们童年都玩过的游戏。
比如说叙事治疗——我们会建议家长,陪着孩子玩一玩讲故事的游戏:
有一个小毛豆,今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走进学校,遇见了……
有一个小调皮,他今天很安静,因为……
有一个小可爱,他今天哭了,是因为……
孩子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会把自己放在故事里,会去梳理,会自己解释,会自己联系起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会确认自己的感受,会锚定自己的情绪,家长只用默默的听,插入一句或几句“嗯”,少问问题,孩子会自己补充他觉得重要的内容给你,留心记下,连续一段时间,孩子的心理想什么,你就明了了。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想知道,孩子的具体话题和内容吗?
不是,我们只是想传达给孩子一个讯息,我们一直爱着他,一直关心着他!
比如说绘画,在孩子有明显情绪又无法用语言表达时,陪着孩子画一幅画,有房子有树有人,听一听孩子在这幅画的基础上,能够讲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会有防御、认同和投射。简单理解,也就是孩子会把自己当做画面中的人,他会在画画的过程中,宣泄和得到帮助。
当孩子特别提不起精神和状态不好时,给她个镜子,让她画画自己,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她会在画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宣泄和调整。
比如说游戏和角色扮演,当孩子和大人分别扮演那个让他有深深的情绪体验的情景时,孩子会在再一次的情景再现里找到应对的模式和新的视角,生出新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