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首页有关秦始皇陵墓的文章,突然很想写写关于秦始皇李斯这对CP那些年焚的书坑的儒(分上下)。
确定是他们做的吗?就连历史书也是浅浅一笔带过秦始皇焚过书坑过儒。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是时候和你说说,你被骗了。
对秦朝着迷的,要感谢启蒙剧《寻秦记》,没错就是古天乐林峰演的穿越剧的。对他们的赞扬之词和本文无关,就不多说。
再然后看到曹昇写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分上下两部,多方位写了这对CP的不认识到相遇到君臣到死。还原了李斯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从区区草民步至大秦政坛二把手的奋斗历程,也复活了李斯和嬴政、吕不韦、韩非、蒙恬等枭雄明争暗斗的历史图卷。
一口气看完大呼过瘾,虽然先发表于天涯论坛,但是丝毫不影响这书部分章节历史严谨性。曹昇特意用一章的内容来辩焚书坑儒这一说,详见下册第六章《焚书坑儒辩》。
参考资料《李斯谏秦始皇焚书坑儒》(节选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一文中针对淳于越封建诸侯的提议,李斯上书嬴政作答。
书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至于如何禁止,书中再道: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书上嬴政,嬴政批道:可。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火焚书。对于此举,后世多持恶评。
然而从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分析,焚书有它的逻辑必然性,其出发点是为了秦王朝的万世统治,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背景是社会制度与思想纷呈,影响法令的统一执行与贯彻。它提出故进行时不用,治道应不一样,这是非常明智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中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着: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在当时的禁令中,焚书并非第一要务。李斯和嬴政自然也明白得很,焚书哪能焚得尽进!焚书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估计都在宫廷留有备份,可想而知,只要秦国不灭,这些古籍便将一直完好地留存下去。然后,诸多古籍湮灭无踪,后世用不得复见,这却要特别感谢我们的项羽先生。
众所周知,项羽生性暴戾,不爱读书。伊攻入咸阳之后,首先是屠城,然后搜刮金钱、妇女,临去再是一把大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
所以,刘大櫆作《焚书辩》,毫不客气的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数年前看过一文章,文中对焚书的角度更远更广。
批评焚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此举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对人民思想的禁锢。我们从李斯进言的初衷来看,确实是为了同一人民的思想,维护统治的稳定,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这个目的当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中国转向世界其他地方就可看见:民主的雅典被转职的斯巴达消灭,印度半岛被残暴的阿育王统一……
即使是欧洲的貌似民主社会,也是在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漫长黑暗时期煎熬才出现的。
黑暗时期怎么来的?与匈奴对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骚扰有直接的关系。匈奴又是哪里来的?被统一而专制的汉帝国赶到欧洲去的。
若是秦朝当时没有有力而高效的完成天下一统,数个世纪后的中国还能抵挡匈奴铁蹄的肆虐吗?
黑锅是始皇和李斯来背,成果却是汉武卫青享。强大的秦王朝只历二世,不过是给更加强大的汉王朝作了嫁衣,扫平了障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