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冒着严寒从乡下挑豆腐来城里卖的大爷佝偻着背大声哼唱着民谣:
二十四烤甜酒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杀肘肘
二十七杀线鸡
二十八打糍粑
二十九样样有
三十夜里坐一宿
听着民谣思绪飘至回忆最深处,记忆里儿时小山村的年味还是如糖块含在嘴里般甜蜜浓郁。
懵懂时犯错挨打前,妈会扯起喉咙骂:等下我给你过个饱年!村里人家里来客,杀鸡宰鸭,邻居看到席上的鸭腿戏谑道:今日过年了!我便知道过年是家里头和村里头等重要的大事。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王爷,吃了祭灶粑后,妈就开始忙碌,不但手忙脚忙,连嘴也忙迭起来,不过声音也越来越柔“莫绊倒摔伤,摔伤不能吃粑粑(年肉)”,“莫玩火,烫伤不能喝甜酒(糯米酒)”。于是为了喷香的腊肉和香甜的甜酒以及妈那鲜见的温柔,我和妹将女汉子本性给收敛起来。
村里人的团结在年前体现的淋漓尽致,东家借大锅,西家借蒸笼,东家帮西家磨豆腐,西家帮张家打糍粑。
磨豆腐
我家打豆腐,妈最喜欢叫大娘帮忙烧火、扭卤水。她俩在大灶前聊着家长里短,添着大块柴火,泡得鼓胀胀的黄豆磨成浆倒入锅中酝酿出浓浓的豆香味。两张嘴一刻没歇停,也没耽误磨豆腐,不锈钢大洗澡盆上放一块有孔的木板,木板的颜色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肤色一样沧桑,混入石膏粉后,大娘和妈俩人合力在木板上揉揉摁摁,像古时候折磨罪犯般。一会儿功夫,待两张嘴累了,豆腐也就磨好了,闲侃的乡邻必定蹭一碗白花花加糖的豆腐脑才走。
磨好的豆腐,一磨妈必定会把它做成猪血丸子悬挂在炉灶上熏腊,剩下的就下油锅里炸成香脆的油豆腐,飘出的香味馋得我和妹直掉哈喇子。
烤甜酒
烤甜酒比较简单,见过爸妈烤过数年甜酒,印象中工序还很清晰:将泡好的糯米蒸熟,撒上酵母,密封后拿干稻草厚厚的捂上一周就好。虽说简单,但不是年年能烤出香甜的酒,酒越香甜代表来年越顺。
杀肘肘
村里喂猪时都吆喝肘肘,所以杀肘肘就是杀猪。杀猪时,几个大人一起到猪栏里将养了一年的猪绑住抬出,并不是每年都会杀猪,只有那年家里人回来的多,又有喜事才会养年猪;也并不是每头猪都会乖乖送死的,记得又一年爸帮邻居大伯家杀年猪,被那条大白猪在手上还咬了一口。
大伯身穿围衣手拿尖刀,其余人,有抓猪尾巴的,有使劲抱住猪蹄的,尖刀刺进去那一瞬间,我总是捂上眼睛不敢看,手放下来时已经用盆在接鲜红的猪血了。 猪哼哼的惨叫声听来哀伤又刺耳,那声音能穿透我的耳膜到达柔软的内心,可是大人才不管这么多,毕竟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它,杀猪时也不许小孩靠的太近,所以父母忙这些的时候我并无兴趣。
打糍粑
最有趣的是打糍粑,家门前有条小水渠,渠中倒放着一墩大石框,石框是外公用大锤给妈打的嫁妆。深蓝色夹杂着小点白色的石框,四四方方,正中间有个凹下的圆洞,圆洞深不过一尺。
打糍粑前,妈会把它和拆下来的木门与两根大大的圆木棒一起洗净晾干。材料准备就绪后,将蒸熟冒着热气的糯米饭倒进石框圆洞内,通常是爸爸和大伯一起用木棒在石框内锤打,一个人用木棒摁着糯米一个人用木棒捶打,轮流几番捶打后,糯米团开始越发细腻,越来越粘,粘的像孩子玩的一团白色的橡皮泥。接着爸爸和大伯合力用木棒夹着“橡皮泥”放在撒好干米粉的门板上,这时就是我们撒欢的时候,几乎村里小孩都会来玩“橡皮泥”,妈搓好团子后再分搓出一个个小圆团给我们,搓搓揉揉下一个圆圆扁扁的糍粑就好了,偶尔揉得四不像大人也不会怪罪,“等你来拜年,这个糍粑就给你”,哄堂大笑。那个时候真是一年中难得开心的光景。
规矩与忌讳
那时再穷,父母也会给家里我们这两朵“狗尾巴花”买过年衣裳,妈是个迷信神明的人,每年都会必买大红色,上衣红、裤子红、头花皆红,她说红色辟邪、喜庆又好看。
不止穿衣迷信,二十九晚上爸一定会带我和妹去茅厕前拿棍子对着我们的嘴巴擦几下也不管我们的抗议,边擦边说“屁股口”。大人生怕小孩过年说了不吉利的话就把嘴当屁股擦了,如果说了不吉利的话那真是屎话。
腊月二十九要贴大红对联,给家里除尘擦洗,搞最后一次大扫除,将所有的大菜炖好。三十早上要给家中逝去的老人祭饭,父母会边祭边说“妈,爷爷,奶奶来吃饭,您们吃好要保佑两个小孩身体健康”。祭完我们才能吃饭,晚上开始守岁。
守岁前妈总要跟我们叨叨:初一拜年要和长辈说吉祥话,不说 带“死”、“没”、“丢”字的话,不摸父母衣服口袋等等。初一吉时,爸妈开始准备饭菜和糖果碟。然后会把我和妹妹柔柔地叫醒,即使快到妈的肩膀高了,妈还是会在初一这天帮我们穿好衣服,隔着衣服能感受到摩挲在我们身上妈那温热的手,一股暖流涌入个到内心深处。
齐聚姑奶奶家拜年
山村人重血脉亲情,村里都是一衣带水的亲戚,左邻四舍都是爸的堂兄弟,爸和堂叔伯们共同的姑姑嫁在龙家村,初一这天亲戚们会齐聚出发给龙家村的姑奶奶拜年。七八户老老少少二三十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过枯黄色荒凉的田垄走向姑奶奶家,这时孩子们的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家族自豪感。
姑奶奶每年这天都要为作饭忙碌一番,待我们小孩总是慈眉善目的,好吃的尽着我们吃,红包也更是少不了我们这群小屁孩,妈若是呵斥不许接红包,姑奶奶都会说“孙女们还小,等姑奶奶老了给姑奶奶买好吃一样的”,可还没到我们翅膀长硬,姑奶奶就去世了。
炮仗
炮仗于年就像盐于菜,没加盐的菜是无味的;没有炮仗的年是不热闹的。炮仗在农村的节日和红白喜事中是重头彩,春节更是压轴,“霹雳吧啦”的声音就如战场的冲锋号声一样轩昂。
圆柱形比大拇指大一点单个放的叫大炮,用来报信好让主人家准备待客,一放“轰隆”一声巨响。小长封的炮仗用来给同辈亲戚拜年,响一下就没了,“大力红”是一卷卷的,用来给长辈拜年的,一响火光四射久久才停,散落一地的碎红屑,过后便是一阵浓浓的硫硝味,我很喜欢炮仗的味道,每次我都会拼命地用鼻子吸,而妹妹喜欢捡地上散落未燃的小炮仗,小时候的年味大概就是各种肉香味与鞭炮的硫硝味混合而成的吧!
如今农村条件好了,村里很少放炮仗了而改放昂贵的桶装烟花迎新年。有的好攀比,几百上千的烟花轮着放整宿,那夜空中绚烂的绽放和“嗖嗖”的烟花声,惹得嫉妒者眼红,惹得节俭者心疼。而我再也闻不到浓浓的硫硝味……。
十岁以后,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妹盼望过年,不再只是过年的美食和新衣服,更是那过年才能回家的父母。
父母回家了,心就安定了,年也就热闹了。
那时候仅有的几天春假对我们一家来说异常的珍贵。心里扯着日子巴望着它慢些,再慢些……
如今小山村过完年后,乡亲们总免不了感叹一番:过年越来越没有味了!一边又开始憧憬起来年的春节。
只是年味再淡,也淡不了我们农村人对团圆年的向往;再淡,也淡不了我们中国人对火红年的期盼;再淡,也淡不了孩子们对热闹的年渴望。
#羽西✘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