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强调要去识别机遇并抓住机遇,但作为咨询师,关键是要相信机遇的存在,毕竟机遇更青睐那些相信机遇存在并为其敞开胸怀随时迎接的人。
作为咨询师,我们得相信机遇的存在,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一点,哪怕是心理咨询的大师们也不例外。
比如欧文·亚隆在说明咨询师可以用求助者的“存在性内疚”作为咨询向导时,曾谈到自己的经历。曾有位病人因为严重的抑郁和无价值感咨询,时年五十岁,有三十二年的婚龄,丈夫是个心理很不正常、充满仇恨的人。该求助者有很多次考虑咨询但每次都已放弃告终,理由是害怕自我检视会导致婚姻破裂,而她无法让自己面对孤独、痛苦、他人的否认、经济的困难,以及承认失败。在其日常生活功能受到严重困扰时,才迫使她寻求帮助。遗憾的是,她虽然坐在咨询室内却毫无改变动机,以至于咨询毫无进展。
咨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出现在有一天当她谈到年华老去和对死亡的恐惧。彼时彼刻,敏锐的亚隆意识到了机会,迅速抓住并推向深入:让她想象,在濒死之际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并说出感受。
她毫不犹豫地答:“后悔。”
亚隆问:“后悔什么?”
她说:“后悔浪费了一生,后悔从来不知道我其实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亚隆说,“后悔”——这是她对存在的内疚的称呼——成为治疗的关键。自此,他与求助者就以此作为接下来咨询的指导:虽然面临的是几个月的艰苦治疗,但她不再怀疑结果。求助者的确检视了自己,也的确结束了婚姻。治疗结束时,她能够以各种可能性来体验生活,而不是后悔。
遵循大师的思路,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天下午在开始咨询前我去了趟所在写字楼的公共卫生间,由于隔音不太好,一进去我就听到了隔壁的女卫生间内一对母女的对话。
母亲:“我们这么远跑过来,你总得见一见心理医生,否则你的问题怎能解决!”
女儿:“我不想见,以前已经见过那么多了。我的问题谁也不能解决,心理咨询没有用。”
母亲:(生气且大声地。)“没有用也得见见,要不,我们不就白来了!”
女儿:(声音也提高了。)“见了也没有用。”
母亲:(声音更大地。)“就算我求你了,你见见心理医生吧!”
女儿:……
我知道这位女儿就是马上要接待的来访者,赶紧上完厕所后回到咨询室内静候,彼时彼刻,我已经有了应对策略。
尽管十分不情愿,那个13岁的初二女孩儿还是在母亲的央求下准时坐在了我面前,但她从进门起就低着头,始终不看我一眼,似乎每个细胞都充满抵触。
待母亲离开,咨询室内只有我们两个人时,我按常规只是礼节性说了声“请坐”,见她没回应,我也就不再说话了——不但不说话,还“故意”把注意力从她身上转移开来。
沉默。
大约在长达两分钟的沉默之后,我透过余光发现,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见我不理她就把头又低了下去。
我仍然没说话,又是近一分钟的沉默。
她终于抵抗不了沉默造成的压力,抬头问了我一句:“你怎么不说话?”
我笑着说:“咨询没有用的。”
她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仍然沉默着。接下来还是她再次打破沉默,又说了一句:“你还没有给我咨询呢,怎么知道没有用处?”
我笑着回应道:“经验告诉我,尽管还没有咨询,但你就已经认定这次咨询没有用处了!所以,有了这样的假定,我所有做的都是无用功。”
出乎我意料的是,正是这句话,一下子让她像变了一个人:抬头挺胸,精神饱满,摆出了一副要跟我决斗的架势。
之后的过程我就不说了,用那位母亲反馈的话说,那次咨询效果出奇得好,我“只用一次就解决了之前好几位咨询师连女儿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位母亲还跟我说,女儿之所以能够跟我敞开心扉,就是觉得我具备一眼能看穿她内心的能力!
岂不知,我这种能力源于在厕所内听到了她们母女之间的谈话。
只有我知道,不经意间听到的谈话,对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成就了这次咨询。
我一直强调要去识别机遇并抓住机遇,但作为咨询师,关键是要相信机遇的存在,毕竟机遇更青睐那些相信机遇存在并为其敞开胸怀随时迎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