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遥远的小山村,这里交通闭塞,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但这里依然如初,是国家的贫困地区。与以往不同的是,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这是小山村的一股新潮流,激荡着乡村的思想观念。树根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他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从小他就是邻居们口碑中的好孩子。
之所以叫树根,是因为他的父母认为“树根”不但结实,而且可以抓住土壤,茁长成长。这是中国农村的固有观念。树根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父母邻居都希望他将来能当大官,这种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树根这样的家庭,在当时农村是不错的,他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同时,他从小理想远大,想要读完大学,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光宗耀祖。
时间真快,他初二已经马上读完了,即将进入特别重要的初三。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这个暑假,树根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听许多打工的人说,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美好,上学再多有何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多的是。他此时纠结了,我该不该上下去呢。
这个暑假似乎与以往不同,天气一直很闷热,知了也不停叫着,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都枯萎了。树根身边的许多同学都辍学了,村里的大人好像也不太重视孩子上学了,他的父母也同样,对他的学习过问的也少了。他的思想动摇了,他想放弃读书的道路,不是农村上不气学,是风气变了。
这个暑假对他来说是漫长的,是痛苦的。转眼间开学了,又回到了学校,他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一现实。初三学习紧张了,但他没有以前那么对学习上心了,上课根本不用心听。她的情况被同班的一位女孩看在心里,她叫阿敏,也是班上的尖子生,他俩以前关系很要好,在共同学习中彼此有了好感,树根一直喜欢着她,阿敏的家境不好,他经常帮助她。他向阿敏说了之后,阿敏很惊讶,劝他不要这样,但这无济于事。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师说了,被老师狠批了一顿,骂他没出息。他毅然决然,很容易的说服了父母,他的父母也不再坚持,因为他们也认定了上大学根本没用。阿敏依然在努力,他告诉她,我会一直爱着你,我会在打工中成就梦想,会给你寄钱,心也不会变,阿敏点点头。他离开了学校,其实他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有他曾经的梦想,有彼此着爱的人。
他是撕心裂肺的,是矛盾的。他更渴望离开了,大脑中不时闪现这样的话: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穷乡村也改变不了命运,有钱有势的人多得是,有你喝的汤么,不如早点去打工,还能多挣钱,什么天赋,什么理想,在村民看来,都是扯淡,那是你生错地方了。这个九零后的少年,被农村如今的思想彻底颠覆了,他想飞,但他觉得上学根本飞不出这个“网”。
秋天来了,万亩枯黄,这乡村一片死寂,只有那寻找食物的鸟在叽叽喳喳的叫着,也很少有人在地里干活了。他拿起父母准备的行李出发了,车在公路上环绕着,他的心也在飞翔,他认为自己自由了,他以后会和阿敏过的很幸福。几天的火车之后,他来到了沿海的一座城市,他认为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当他看到这座城市,他迷茫了,在这个城市,人山人海,车辆川流不息,自己是多么渺小。经朋友介绍,他进了一家在中国有名的工厂,听说有几十万员工呢。这给他一丝安慰,认为自己有些前途了。
这生活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住着大宿舍,一天还要拼命地加班,这里的人和机器一样,重复着自己每天的工作。人情也是冷么的,大部分员工并没有什么打算,发工资了,就去购物,买衣服,同龄人把头发弄得所谓的很洋气,也许他们曾经都有理想,但他们早已经不记得了,他们喝酒,打游戏,帮着同乡人打架。在这个城市,外来人也受到歧视,年轻人被称为杀马特,看做另类。树根很憋屈:为什么,我们不愿千里而来,为这里做出自己的贡献,却得不到应有的尊正。
他忍受着一切,阿敏也上高中了,花费更大了,他每月发工资了,都去给他打钱。每次和阿敏通电话,他说自己很好,不要担心,每次都强忍着泪水。阿敏备战着高考,他已有两年没有回家,他们的关系淡了,但他一直深爱着她。
在这样的打工生活里,他强烈的意识到,知识多么重要,他后悔了,当初为什么要这样。他心底咒骂着农村那股该死的风气,葬送了多少人的命运。他是不甘这样平庸一辈子,不甘。他开始学习了,他渴望知识。
在这个工厂中,休息时间都可以看到他学习的身影,别人都讥笑他。他已经无所谓了,我要学习,风雨无阻。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辞职去了这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当了保安,有时间就去教室听课,他在进步着。
时间很快,阿敏的高考结束了,更巧合的是,她考到了自己当保安的这所沿海大学。他高兴极了,他俩又可以在一起了。在阿敏开学的前期,树根收到了阿敏的一条短信:对不起,我已经有了新男友,我们考到了同一所大学。他崩溃了,几天都如同丢了魂。不,树根告诉自己不能消沉,他更疯狂的学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破格录取进了这所大学。四年,他忍受了许多,他并没有恨阿敏。在这里,他很优秀,很快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毕业后几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过上了当初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回首自己当初的经历时,他在思考着,我们九零后的农民工,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社会有些冷漠,城市的月光将带我们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