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镇的往事,叙述的书或者文章已经不少,但乌镇的千年沧桑,似乎足以让后人再叙述千年。因此,梳理乌镇的往事时,今人的叙述仅仅是一种遐想,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零头。
说起茅盾,几乎家喻户晓;提及乌镇,也是耳熟能详。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镇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来到乌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
因为这里除了小桥流水连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还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茅盾回乡时为乌镇题写的句子。漫步在这个有千年历史古镇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就和许多充满了文化味道的故事相遇。
在远古时代,人们追水草而居,乌镇的追根溯源,已有五六千年之久。现实洒落在淡淡的斜阳余辉里,褐色的石板路,石帮岸,以及帮岸上的廊棚,带排门的店铺,还有看似错落无续的青瓦面,在岁月的关照下,都成了黑褐色,沐浴在现实的金色阳光里,
乌镇探古寻幽,石桥、小楼、旧址、流水。西栅一带的明清石桥为乌镇之最,有南北向的,有东西向的,长不大的小树在桥墩桥堍的石缝里,汲取着点滴甘露,沐浴点点阳光,竟上百年的活着,撩开杂草杂树,建桥时的历史记载,和衷共济的品德,捐资助银的功德,清晰的勒刻在石碑上,先祖乐善好施,也让西栅的石桥在历史岁月里熠熠生辉。而每一座石桥规模或大或小,年代或近或远,都是世事变迁的见证,从这些布满沧桑的石桥上,可以读出历史的欣喜和忧愁,也能品位出历史韵味的甜蜜和苦涩。
走在乌镇长长的石板小街上,晨光或斜阳静静的泄进街面,洒在排门上,洒在一步之高的石台阶上,温馨而宁静,让人不忍踩碎这和谐,置身在小街,无论是凤是雨是阴是晴,总让人有种着落感和亲切感,仿佛是站在磁场上,思绪无法脱身,从幼年到晚年,人生只是倏忽之间,小街这头似乎承载着千载沧桑。
小河,假如乌镇没有河,那乌镇会是什么样,假如乌镇仅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又会是什么样模样,所以,河,在乌镇,是血脉,是生命,是文化,也是乌镇的性格,随便在乌镇走走看看,河的记忆都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
桥影,桥是乌镇的一大景观,是一种无以言说,却又不得不说的景观,桥在乌镇的地位,不管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因为对于水乡来讲,基本上达到了无堤不西湖,无桥不乌镇,
桥,不仅连接着两岸的往来,也连接着历史,连接未来,链接人心,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
到西栅看水,最好的时间是早上和傍晚,此时西栅外的苕、 霁两溪犹如玉带,在晨曦里或夕阳下,浓日西斜,溪山烟波散碎,吱呀吱呀的乌篷船,天、地、水、在斜阳下恍然一片,笔者当年身临其境,看着远处的黑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古镇,望着碧波,望着岸边随风摆动的芦苇,望着河边夕阳映衬下的苍翠的乌柏,一种沧桑感立刻冲上心头,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世外桃源之感,还有一种旷达大气的感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交错密布的水稻,前门街市,后门临河,午夜梦回,仍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这种让人牵挂,让人梦回的地方,至今仍为游人热道,临河的窗口,十分明朗,凭窗眺河,往来如梭的小船,竹篙撑船的笃声,如花少女银铃的笑,在一片月光的夜色里,更加清晰,更加撩人...
这里笔者想着重表表西栅,西栅地势相较于东南北栅较为平坦,土质厚实,所以很多有钱商家都来此地建屋。西栅也是乌镇最为繁荣的地方,庄园府宅、商贾市肆,虽历经风雨,已略显沧桑,仍难掩当年的蓬勃,西栅建筑尚好的厅堂有张、桂、巴、宋、徐、钱、费、朱八家。其中的有”厅上厅”之称的宋家厅特色最为浓郁,在亮敞的天井后面,楼下四开柱,落地堂窗和铺地方砖,显得静谧大气,顺着逼窄的楼梯上到二层,楼上的景象被一下子惊呆,人在楼上,看到的依然是落地堂窗和铺地方砖,人仿佛在楼下一般。今天在略显凌乱破旧的缝隙里,依然透出先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让后人惊叹之余留下更多的思考,国人的智商、国人对艺术的领悟、何以没有前人的水准。
新世纪的乌镇,摩肩接踵的有人,一部有一部的纪录片,世界互联网会议,每年的戏曲节,乌镇沐浴在春风里,愈发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