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中有哪些诗之最?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最好?最美?最动人?这些都是主观感受,不一定大家都认同。
而且两千年来,好诗太多,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之最”,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倒是从时间、体式、离奇程度来看,还是有不少作品能称得上“最”。
最早的诗
比如最早的诗,目前没有争议的是两言诗《弹歌》,出自《吴越春秋》: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守墓的时候,砍断竹子,做成弹弓驱赶野猪。“宍”就是肉。
因为太早,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短。曾经在两千年中也被评为最短的诗。
最短的诗
不过这个记录如今被北岛的《生活》给打破了,这首诗只有一个字:
网
其实这从传统诗歌理论上来说,根本算不上诗歌。所谓诗歌,诗歌,诗者能歌。即便是春秋时期,也得遵守声音高低、节奏感和押韵,才能称之为诗记录在案。要不然哪里轮到《弹歌》呢?——就是因为有标准在。
现代诗虽然打破了格律诗的传统,但是基本上还是有节奏感、押韵这些诗的内涵在。北岛这首一字诗之所以能称“诗”,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出色并名声很大的诗人。才会有人对他这种试验作品来做出解读,并推崇。
我说个《生活》:“歌”。有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字诗?
别人肯定是一口唾沫加上“垃圾”两个字,得,还赚一个字。
文艺作品不能脱离作者来看。因为北岛是大诗人,所以“网”是诗。
因为我是个透明人,所以“歌”是垃圾。
但是既然《时代周刊》都认了,我们就将这个当做短诗之最吧。
脱离了诗的内核的诗,真是悲哀。
最长的诗
有最早没有最晚,但有最短必有最长。
说到最长的诗,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白居易——不是《琵琶行》就是《长恨歌》。
《琵琶行》带上小序754字,《长恨歌》却有840字,显然《长恨歌》胜出。
但是这和卢仝的《月蚀诗》比起来,太小儿科了。卢仝的《月蚀诗》用1677字,描述了在浩瀚广阔的天地中发生的一次月全食现象和过程,诡异万状,纵横捭阖。而韦庄的《秦妇吟》虽然只有1666字,但是是规范的238句七言诗,比《月蚀诗》的杂言结构看起来更像诗。从反映社会现象、记录战争悲惨的现实意义上来说,《秦妇吟》的价值也比《月蚀诗》要更高。
不过,即便是字数1677,仍然不是最长的诗。
最长的是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全诗五言,二百韵则是400句,共2000字,更为难得的是全部都押“ang”韵。这里就不引用了,有点恐怖,大家有兴趣不妨自己去找来看看。
这里《风怀二百韵》和《秦妇吟》的格式都算比较标准的诗歌体,而《月蚀诗》则是杂言体,有短有长,甚至有三字一句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诗,而不是赋、不是说、不是散文呢?——毕竟也都一千多字了。
还是因为诗的核心标准:高低起伏、节奏感、押韵。
所以你看,对诗的认定都逃不出这三大选项,却偏偏对最短的诗《生活》“网”开一面。
最神奇的诗
谶纬学是历史上儒家学派走向神鬼宗教化的一个象征,就是预言学。因为过于装神弄鬼,除了作为造反的借口这种祸国殃民的功能外,没有其他社会价值,所以在隋炀帝时期被完全禁止。这也避免了儒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儒教。
但是在民间,这种神秘学一直暗暗流传,到了文人阶层,就有“诗谶”一说。
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写到这里,诗人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吉利了,赶快把话题转开,结果绕了几句又绕回来: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总是物是人非,抽身远去的感觉。深知有了诗谶,只好自我安慰,就好像我们今天遇到坏事要发生的时候,就靠默念“不灵”过关一样。结果不到一年吧,他就去世了。
这就是个典型的诗谶的例子,虽然我们今天都知道不过是巧合,但是这种巧合很神奇,加上口口相传,便活灵活现。
崔曙有一首《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传为名句。这倒也没什么,确实写得好,但是崔曙一年后去世,独独留下个女儿,名字就叫“星星”。这也就成了诗谶了。
更有意思的是后蜀孟昶的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神奇的是被灭国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派了个人过来接手西蜀,这个人就叫做“吕余庆”,而接手的这一天正好是赵匡胤的生日,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大宋的重要节日——长春节。
意不意外?神不神奇?
到了近代,徐志摩飞机出事前不久刚写了一篇散文《想飞》,这个也许叫“散文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