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该吃午饭了,我却开始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到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让我感觉到像耶稣受难一样。”
“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总是幻想着有一根绳子吊在上面,我想把头放上去”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9月4日,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孩从峨眉山上跳下。当她站在悬崖边上时,游客不停向她呼喊,“快过来,听听我们的话吧”“想想你的爸爸妈妈”。但是最后,女孩张开双臂,像一个打开翅膀的天使,背对着山崖,纵身一跃。
事后,人们在女孩的遗书中发现,她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曾经多次自救无果,也曾找友人倾诉,但很多人把这当成是脆弱和无能,她在遗书中这样写到:“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就像不经常喝酒的人也会得肝癌一样,没有什么太多的诱因,就这样发生了”在遗书的最后,她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愿世界多些善意和美好,少些伤害”。
人民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其中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瑞典哥德堡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专家玛利亚·季维说,如果你问一个重度抑郁病人,要是被车撞了怎么办,他们的回答会是“那没什么”。
如果说癌症的归途是死亡,那么抑郁症的归途就是自杀。在通向自杀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梵高,张国荣,川端康成,罗宾·威廉姆斯,查斯特·贝宁顿……即使是看似人生赢家的大明星,也都做出了和峨眉山跳崖女孩一样的选择。在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世界中,无论成败,金钱,人间就是不值得,永远的离去是真正的解脱。
可惜的是,在大部分人认知中,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处于整日狼狈不堪,情绪完全低落的状态,那些每天生活正常,表现正常的人不会和抑郁症有一点联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自杀前36个小时,与儿子一起做着家庭游戏,画面中的他幽默,欢笑,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并将于两日内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查斯特离世后,她的妻子在ins上发送了一张他面带微笑的照片,配文到:这是我丈夫自杀前几天的样子,他自杀的想法一直都在,但你永远不知道。
在我国,约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近七成患者没有被识别出来。美国的一项调查表示,平均每位抑郁症患者要经过十年的时间才能接受自己抑郁的现实并接受心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多半不愿承认自己抑郁的事实,在他们看来,抑郁是软弱的行为。同样,当患者向家人或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时,也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甚至受到更大的伤害。
“抑郁症就是矫情”
“我经历这么多挫折,我也没抑郁”
“这点小事算什么,挺一挺就过去了”
“你要坚强”
这些锋利的话语极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摧毁他们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的信心。在部分人看来,抑郁症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时的情绪低落,是你自己还不够坚强,而当亲人或朋友真的离去后,除了悲痛,他们更多的是不解,“那么开朗的一个人怎么会自杀”“遇到那么点小事怎么就自杀”。
所以,一旦你的身边有抑郁症的朋友,而你又成为他们信任的倾诉对象,请千万不要再拿他们的痛苦与自己相比较,让他们学会坚强,挺一挺就过去了。而是告诉他们,抑郁并不是软弱的象征,它就像哮喘和阑尾炎一样普遍,及时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有极大的可能使生活回到正轨,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而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其实,除了抑郁症,许多其他精神疾病也都不被大众重视甚至是误解。国外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女孩在youtube上传视频,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六重人格,在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人格转换。上一秒还在平静地介绍自己,下一秒就变成了一个想要玩玩具的小男孩。对此,有人直白地说:她是一个戏精,给自己弄了一个六重人格的设定。真的希望这个女孩是自导自演,一人在生活中无缝衔接,不停扮演六个角色,该有多累。
“子非鱼,焉知鱼?”,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精神疾病患者的绝望和痛苦,请不要轻易立下结论。不要让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已经绝望的人生变得更加绝望。就像不饮酒的人也会得肝癌,抑郁症患者也不都是脆弱的。从尼安德特人的原始基因,到大脑中杏仁核异常,再到当今高压的社会舆论环境,人类与抑郁症的抗争旷日持续,由来已久。如果身患抑郁,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你并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