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在国庆回家的车上,偶然发现了简书,读了一篇文章,不知哪里的勇气,我这个副驾驶有勇气自己开回车。
这是我大学的第二年,同样的也是我第二次国庆回家,从当初的期盼激动数日子,到现在的无所谓无所求,头脑里甚至有了国庆一个人在南京东蹦西窜的“荒唐想法”。以前在窗前看着那些拉着行李箱,戴着耳机听着歌,成熟淡定,我真是喜欢的要命,多年后我也变成了这样的人,我知道行李箱原来那么重那么磨人。耳机里的音乐只是像碳酸饮料的气体,段时间的鼓涨你的胃,很快的又消减下去。成熟不成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脸上的绝不是淡然,而是麻木,对于长期在外的人最是如此,回家的路走了千百遍,沿路风景依旧不变,回家,不再带有温暖的炊烟味,而是简单的肌肉记忆。
就像《目送》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想来确实感觉悲伤,但事实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人性如此复杂,不过也败在这简单的定理之下。刚出生我们我们被捧在手里,要人喂才能活;慢慢的我们蹒跚学步,要人扶才敢走;我们摔了一跤,要糖果才能起来;我们考的不好,要人安慰才会振作。最后我们终于长大,我们学会了安慰自己,我们学会了犒劳自己,我们敢揣着个手机说走就走,我们可以在操场中央坐到天亮。越长大,我们越完整,甚至到老了我们会自负的认为无所不能。家也慢慢从你的秘密基地,到临时歇脚的旅店,最后成了念想。我们从残缺到完整到足以独当一面而能让妻儿在你的副驾驶安然歇息。我们获得了许多,同样的也失去了许多,一个好游戏值得你抛弃所有装备重新再玩,一个不错的人生让你想再走一遍,但不行。
我以上的内容并不是消极厌世,我只是陈述很多人不想面对的现实。既然越走越远无法改变,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就让最后的念想更加清晰,更加清醒,如何?用假装今天就是暑假最后一天的态度去面对看似枯燥的日常(当然,如果你最后一天是在拼命补作业,那我无话可说),去看看屋后的花,去摸摸门前的狗,去细细品味妈妈的手艺,去好好数数爷爷的皱纹,试着耐心听听他的故事(即使讲过无数次)。人生无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少一点遗憾,唯愿安好!
ps:第一次写文章,漏洞百出,还望各位谅解;思绪复杂,文不对题,还望多些宽容;新手一枚,如有赐教,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