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一个是纺织厂的老板秋,一个是我们周边县城的公务员凯,一个是当地大医院的医生强;而我,算是一个靠着写点东西混口饭吃的“创业者”。我们四个都是80后,闲谈之中,聊最多的是关于创业和工作的话题。
秋的工厂有100多人,规模不大,工人都是当地的女农民工。从今年开始陆续有人辞职去从事薪酬更高的工种;
凯两口子都是基层公务员,生了二胎后,家里每月的花销就开始捉襟见肘了;房贷、车贷还有养孩子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强的神情比较淡定,工作虽然很累,但略显疲乏的脸上透出一股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内心的充实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
而我,正在自己喜欢的写作路上奔跑;虽然有迷茫,但更多的,看到的是机会和希望。
我这才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小城市里,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的生活竟然如此不同。但很奇怪,每个人在今天这样的时候都提出了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秋说:“我的企业需要转型,再不做出调整,明年或后年恐怕要难以为继。”
凯说:“也许,我或许可以学学设计,以后靠这个也许可以实现突围。”
强则很坚定:“我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还考虑专攻一项疑难杂症;要是能出突破,这辈子也值了。”
我挠了挠头皮说:“寻找用户痛点吧,净做看起来高大上却对人们没用的事毕竟没法混……”
这个画面像极了梵高作品里《吃土豆的人》的场景。一群人围着一张破破烂烂的桌子,为了明天吃上一口饭,紧缩眉头,极尽思谋。
好在,我们还不至于吃不上饭;只是一个关于将来的出路问题。
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意味着还有关于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考量未来是一个很虚的话题,甚至有时候都让人觉得矫情。更多人可能会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一种更为潇洒的人生态度,对太过遥远的事情不太热衷。
但现实的生活是,随着目前时代的大变革;一味地追求稳定,可能会让我们丧失很多机会;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怕是连提上裤腰带逃跑的能力都没有。
即使这样,太多人仍然缺乏这种必要的危机感。我也的确很困惑,他们怎么可能就意识不到?怎么可能就能这样安于现状?
02
作为一个码文字的人,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尤其是文笔不错的,很容易把写作只是作为一种爱好;投个稿子,挣点儿小钱,获得一点虚荣心,所以写得有一搭没一搭。
同样也有另外一些人,原本没发表过什么文章,对投稿这事完全没有概念;但他们会认为写作是一项可以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拓展思考力的一项生存技能;因此在工作之余,娱乐之外,就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下工夫。
相对于前者,后者的机会明显多得多,获得财富自由的几率也大得多。
前者为什么意识不到这一点?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受到一种“忽略偏误”的心理影响。
忽略偏误是一种没做怕错过,做了怕错了,因为害怕日后后悔,不敢也不愿对现有生活作出改变的一种想法。
在之前很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在投稿,把自己的文字交给编辑去处理。
而现在,虽然自媒体就摆在眼前,也很难在这种固有的思维里摆脱出来。
我就经常在公众号后台收到有人想要投稿的信息,他们期待被别人认可,以此获得微薄的稿费;却不考虑自己去做一个公众号来经营,各种的借口。
对于把写作当成自我能力提升的一种技能的人来说,是否发表稿子无所谓,是否有人认可无所谓,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通过文字把思想传达出去,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让自己有一个对所从事和关心的行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而那些把发表一篇文字当成宝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更多地会看到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自我意淫中,那种来自他人的倾慕会让整个人生熠熠生辉;编辑的录用就是自己努力的全部意义所在。这些人关注别人的看法胜过自己的需要。
所以对他们来说,写作这件事的意义就是这么点儿,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质的提升。
如果出现了“忽略偏误”,我们处理事情的格局很可能就会变得如同压缩饼干,钉死了就那么一小块,不太可能让自己更进一步。
如果你对写作这件事了解不多,想想那些不愿意离开渣男的女孩们,情况也大致如此。
她们会找理由说,他不求上进没什么,至少还没对我家庭暴力。万一离开他找不到更好的了怎么办?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03
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行走的路上从来都没有对手,除了自己。
但总有一些人,会为自己寻找假想敌。这两天有所高校发生了一名女生自杀的案子。原因是她自认为四级考试不理想;而自己同宿舍的同学都正在考六级。
她承受不了这种比较带来的压力,更觉得考研无望,因此选择了不归路。让人扼腕。
但与之相反,另外一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却会选择“甜柠檬”的思维模式。
一个寓言故事。
有只小狐狸想去寻一些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总也不能如愿;找了好一会儿,只发现了一枚柠檬。太酸爽,一下嘴,哈喇子全都流出来了。但小狐狸告诉自己,这是一枚很甜的柠檬,非常可口,好吃极了。于是大口把它吃了下去。
这就是“甜柠檬效应”。
当我们做一件事,却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时,很容易安于现状,陷入这种甜柠檬的幻想之中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调节。
这原本不是一个坏的现象,如果前面说的这个女生有这样的心理,或许就不会走上绝路。但同样,这种掩耳盗铃的心态也可以让我们止步不前;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我是一个临时工,临时工又怎样?至少基本温饱问题可以解决嘛。
我在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又如何?能拿到钱就行了啊。
事业单位太固守成规,可我为什么要离开?创业那么累,风险还奇大,老了搞不好连退休金都没有。
我现有的一切都是好的。
正是这样的心理,让他们在面临角色转换的机遇时步步退缩,最后回到自己极低端的舒适区里去,再也不敢探出头来。
但是人生如战场。
你认为的甜柠檬,它本身并不是甜的;只是一种自我营造的幻象而已;而真正的甜柠檬,你或许都没有见过。
在创业圈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就是“没有马拉的马车”。
据说老福特当年去考察汽车市场,问人们对于提升行走速度看法,人们说“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根本没有“汽车”这个东西。
当没有看到智能机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摔不烂的诺基亚是最好的。
当不了解苹果系统可以不需要天天搞清理工作的时候,我们觉得安卓也还不错。
当不知道日积月累的持续输入可以帮助自己改变人生方向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每天追个韩剧也挺好。
而打破这种幻象,我们就需要给自己设定非常明晰的人生规划。从学习到职业,到婚姻,无不如此。
甜柠檬的确存在,但需要我们给予其足够的阳光雨露,或者进行更加长途跋涉的寻找。
04
除了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之外,人们缺乏改变的动力,很可能还和已知或者已经历的挫折有关。
有些人会越挫越勇,比如那些影片里的英雄们。
《谍影重重》的杰森·伯恩,为了寻回自己的身份,一次又一次打败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敌人,直到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迷失》里那些坠机的人们,为了重新回到人类世界,一点一点探寻出路,有时甚至付出死亡的代价。
这些人都有一个动机。而这个动机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即使有了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
因为恐惧,因为那些只是听说或者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困难。简单点说,是被吓住了。
我生孩子的时候出现了子宫不回缩现象,大出血;当时差点儿小命不保。如果早先知道会是这样,搞不好甚至自己都不敢怀孕。
但总有一些例外,苦心经营一件事情的人,有一种可能不知道他所涉猎的事情风险所在;但更多的却是,知道但无所畏惧。
从我开始收到第一笔稿费算起,现在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而真正开始挣一点小钱,是最近一年的事情。
我也是最早一批开始自媒体写作的人。但很长时间孩子身体都不太好,我写得不是很多;又加上没搞什么运营,愣生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把“有衡写作”这个号运作成了四五百阅读量的“小虾米”。
但即使这样,现在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写作”,我也还一直保持在第六位上;我也因此组建了“有衡阅读”的社群,和近80位同学每天一起打卡读书、分享认知;而且吸引了一些学生来找自己报名学习。
于是,我从没法出去工作的家庭主妇开始升级成自由撰稿人、社群领导者和写作导师了。好奇怪,但事情真的就这么发生了。
05
人生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和自己对话,看清楚想或不想行动的真正原因所在。
或许是因为格局太低,无法获得应有的认知。
或许是因为岁月静好,自我满足,满眼里都是虚假的甜柠檬。
或许是因为看到或想到的一些既有困难的阻碍。
或许更多。
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把原来的认知噼里啪啦打掉,我们才能真正展开对于自我的改变行动。
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下面几点建议也许能为你的改变之旅提供帮助。
自我革命:老的经验是信息匮乏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信息畅通,必须摒弃。
变化思维:节奏变快让很多人不适应,但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以前,大家用稳定来对抗变化,但是,将来你要用变化来拥抱变化。
共享思维:跟喜欢你的人共享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你有公司或社群,让你的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有更多的人追随。
精准思维:中国有13亿的市场,并且战略纵深很强,互联网可以让你精准定位自己的客户群,不怕少,就怕不精。
去“中间商”:中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逆的大趋势;拿写作来说,编辑或许就不再是一个光鲜的职业;读者的留言就是你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
拥抱新媒体:新媒体是互联网的血管,重要性不言而喻。
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如果你有一款产品,或者自己在经营一个某行业的公众号,那么它们结构必须经得起互联网上同行和跨界人士的攻击,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惨烈,这需要你有独到的结构设计。
06
但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却真的不简单。从写作中找出路,我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现在也才算刚刚上路;固然说以前的机会太少,但自身能力也的确是个问题。
要把自己经营得能做点事儿,而且恰好碰上个好的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
罗辑思维在它的《超级个体》这期栏目里说,现在是一个“超级个体”崛起的时代,而他们的崛起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模仿不来。不要脸地说,如果说我自己是个小小的“超级个体”,那么就是得益于之前多少年的沉淀;当然,还有现在“自媒体”兴起。
从宏观上说,我们的经济结构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如果觉得太高大上了,咱就想想种地,开个工厂和给人家提供点保洁服务。
以前的时候,当然开工厂赚钱多呵,就像前面说的叫做“秋”的朋友,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谁要是嫁人嫁了这样的老公,那真是修来八辈子的福气。
2013年,风水陡转。
这之后,有人说,开小卖部比办厂子赚钱。当然,因为消费升级,能赚钱的还有干保洁的和卖经验的。
种地的就没出路了吗?不是。服务业上去了,会反哺农业;农民照样有自己的饭吃;但从事农业的这批人很有可能要换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来做这些事。
工厂就不行了吗?非也。服务业牛逼了,也会反哺制造业,这样它也会向纵深发展,迭代升级。
而这些,恰恰都是机会所在!
以服务业创业为例。
如果我们处在低端服务业,那就去做那些大家需要干但不愿意干的。
如果在高端服务业,就做大家想干干不了的。
如果是在生产制造业,那就深度学习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性或辅助性服务。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现在的确是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时候;确切地说,机遇要远远大于风险。
对于做我这样写文字的人来说,我所拥有的,就是身子上面的一颗肉丸子,这就是全部家当。就算亏,我能亏得了什么?
可以这么说,罗胖一直叨叨的知识服务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有人因此实现年薪百万甚至千万都不是神话,但却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得住。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你敢不敢走出去,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直接决定2027年的你用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自己。
成长在路上风雨飘摇,没有稳定可言;这不是一个舒舒服服的过程;因此很多人会胆怯。如果我们能克服上面的心理障碍,转变思维观点,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为自己寻一条出路;也许这条路上又会多一个成长型人才也说不定,亿万富翁也说不定。
谁知道呢?因为在人类世界这个巨大的动物城,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