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国进民退
对比文景之治的前后七十年时期与20世纪初的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便是遇到了罕见的“ 战略机遇期以及时间红利 ”。对于2000年后的中国,是美国打反恐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改革得以迅速推进 。而文景之时,由于匈奴自身也比较动乱,汉朝政府采取和亲政策,基本上也没发生大的战争,所以军事支出得到了控制。但是由于中央政府的“缩小”,民间的财富快速积累,也带来了致命的副作用,即地方诸侯的崛起。
典型代表是吴国刘濞,由于属地内铜矿丰富,又有铸币权,所以很有实力。待到景帝的时候,汉朝整个社会已经初步完成了财富积累,中央政府决定开始要削弱地方,增强中央的时候,地方诸侯不干了,于是起兵造反。爆发了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诸侯被干,中央政府顺势收拾掉了地方不听话的诸侯,中央权力得到进一步收紧。景帝结束后,刘彻便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一代雄才大略的君王,事后来看,他建立的一整套财政制度,一直影响中国至今。
汉武帝的诱惑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武帝上台时国家的现状,如果用八个字概括便是“ 大国崛起,繁荣昌盛 ”。
第一、财政上,国库里的粮食堆了一层又一层,串钱的绳子都放烂了,实在太多。
第二、政治上,地方诸侯被干掉,中央权力进一步集中,天朝只有唯一核心。
这种时候上位的皇帝,一般都会蠢蠢欲动,干干文治武功,恰好武帝也是这样的人。但是回顾文景之治时期,会发现虽然国家富了,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隐性缺点就是“ 财政弹性不足 ”。如果汉朝一直是这种和平时期的小政府模式其实都没事,但只要国家财政支出一增大,原有的财政结构便会被推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匈奴和汉朝翻脸了。
在之前,匈奴自身也不稳定,跟汉朝主要是和亲,面子上还过的去。但是随着汉朝实力的雄起,汉武帝觉得不对劲,天天跟你和亲,你还动不动过来抢东西,不仁义。所以天朝之师,必须出兵干你。
如果以大历史的视角看整个中国版图的演变,你会发现匈奴跟汉文化核心区真的是镜子里的彼此,互相演变,相爱相杀 。
汉武帝时期,名将百出。卫青、霍去病,都是历史名将。出塞干匈奴,战功累累。仗是打赢了,但是兵马粮草、后勤保障、退伍军人安顿都需要钱啊。很快,爹爹和爷爷留下来的钱不够了。怎么办?征税呗?不靠谱。农业立国,生产力就那么大,就那么多啊。
这时一批历史上有名的财政大臣上位了,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产业改革:铸钱、盐铁、酿酒的垄断。
政府规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由国家把控。比如银行、烟草、盐铁部门,必须政府统购统销。
第二、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
政府出面组建物流公司,当地按照政府指导价采购,异地按照政府指导价去卖。
第三、税收改革:告缗令与算缗令。
财产公开,根据额度强行征税。鼓励互相检举,查到有奖。
就这样,社会财富被强行清零,政府作为裁判员也下去比赛,小政府摇身一变大政府。财政结构这个看不见的手伸向了民间,源源不断的吸取财富,而且你还不知道。比如垄断货币权。
在之前,其实货币权是掌握在民间各个诸侯手里,大家自由发币。这是就会产生一种情况叫做良币驱逐劣币,有掺假的自然会被好币干掉。但是中央政府垄断后,如果它掺假其实你并不知道,慢慢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就类似现在的通货膨胀,你会发现手头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因为政府在掺假,等市场反应过来其实它已经把利益抽走了,打了一个时间差。
就这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正式形成了,武帝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征战,财政的吃紧迫使政府将手伸进民间,伺候的两千年,历代统治阶层都是在武帝画下的框架内丰富与完善。
盛世下的雷子
起源于秦始皇、建于刘邦,成熟与刘彻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正式形成。通过思想统一、财政垄断、暴力垄断的方式,人们终于完成了这种大一统模式的探索。但是武帝看似完美的大一统模式下,有一个致命的“ 财政周期性崩溃炸弹 ”。
大一统的集权式政府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外部监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迫于战争、基建、天灾人祸等各种窘境,政府便会进一步强化对民间的财政剥削,这是官僚阶层自身便会无意识的扩大,其反作用于财政进一步收缩,导致民间的经济活力进一步下降,最终的结果便是农民起义,政府崩溃。新一个王朝的崛起,又会采取修身养性的政策,紧接着便又是大国崛起,主动出击,这种周期性的王朝兴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出现。
武帝晚年,自己也在自省,用兵太多,民不聊生。继任者,也开始修生养息,但是他自己种下了因,就得承受果。没传多少代,汉家江山就被篡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空想改革家王莽上台,干了十几年,落的个一地鸡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