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谁说过,人生而孤独,孤独二字,似乎是我们的心,避无可避的宿命。
总有那样一些时候,我们将自己与世界分离,以旁观者的视角静观众生喧哗,沉浸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周边的一切与你毫无瓜葛,没有人懂你,没有人在意,这就是孤独,全世界只剩下你心的孤寂,那么现在,就让我来说一说孤独。
何谓孤独,心理学认为,所谓孤独,是指孤单寂寞的心态,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它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孤独是一种高度个体化,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社会文化差异性的心理体验。处于今天这个用网络联系起来的掌上社会,与人沟通似乎显得格外容易,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的感觉却日益浓重。或许是因为太过于热闹了吧,热闹到让我们觉得空洞;或许是因为话说得太多了吧,多到让我们不敢轻信这其中的真心;或许是因为联系人列表太满了吧,满到让我们不知道谁才是朋友……又或者孤独只是孤独,没有理由,我们的心选择了这样一个生存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太纠结原因,更多的,我想思考孤独带来了什么,也许,生命的结果就是生命的初衷。
学者周国平讲过这样一段话,“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孤独不同于无聊和寂寞,孤独是悲剧的,在大多人看来的确如此。孤独似乎是一种不被接受的状态,它带给我们的是种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失落、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惹起的死亡率一样高,这么看来,孤独似乎不应该存在。可别忘了,万事万物,其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孤独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与我们终身相伴,早已内化为生命的本征。
无论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如何紧密,你始终是你,独立于万物存在的个体,从细胞说起,那边界的细胞膜彰显着分离。孤独不好吗?或许不是。孤独本身并无伤害,伤害源于我们对于它的畏惧,你越想摆脱孤独,就越是被更大的孤独包裹,进入你自以为是孤独带来的黑暗境地。换一个角度,其实我们需要那样一个孤独的时刻,去反思你我生存的价值。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爱因斯坦曾说过:年轻时,我过着痛苦的独处生活。但当我成熟后,我发现独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学会接受孤独,享受孤独是必经的人生历程,尽管会有些痛苦,但孤独带来的一个人的对话更为深刻,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客观地看待我们身处的世界。唯有孤独时,你与自己心的距离才是最近的。
所以若此生注定与孤独相伴,那就让孤独成为我唯一的知己。方寸之地,为何孤寂,因为人生而如此,不必躲避亦无需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