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中奖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
我还记得。我上次中奖是在昨天。我中奖了,这不是重点。很小很小的奖,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差点就不敢去尝试。
中奖之后,两分钟之前的想法还在耳边萦绕,没有散去。“没意思的,反正也是炮灰,又不会中,何必呢?”
你是否也有我这样的想法呢?我说这些可不是鼓励你去抽奖哦。
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试了一下,结果中了。前几天我刚学习了概率论,为了能运用概率论的思维行事,我写了两黑板的笔记。
不仅如此,我还给人讲如何理解概率论的思维方式,且结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分析。
至少,我自以为,学会了使用概率论、决策树来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当时我就在想,这么神奇的工具,大咖们都在推荐,一定会很有用,一定会很有效果。
然而,事与愿违。一切照旧,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我依然如往常一般,不知所云,无所事事。
直到中了这个奖之后,我明白了。只是概率论这个工具不足以成事。概率论是术,还有更重要的道。只有道和术结合,方为正途。
1. 概率论的视角
概率论,在高中数学我们都学过。但是那只是为了计算,只是为了做题。真正就此有了运用数学思维,指导生活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至少我是决计不行的。
概率论主要是在说我们生活中,最终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事情以不同概率叠加而成的。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偶然性造就的。说的都是概率,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概率的。
举个例子。一个学姐毕业去应聘一家公司,然后被录取了。第2年就会有很多的学弟学妹们去找学姐,询问应聘经验、技巧。
可是,这些真的能保证,学弟学妹们也能也能被这个公司录取吗?换句话说,在没有录取之前,这个学姐她自己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录取吗?换个时间,可能前后的竞争者就会变,对比就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
或者换个面试官,选拔标准会稍微变一变,一切都不一样了。所以概率论是说,没有什么事是确定的,我们就是生活在无边无际、重重叠叠的各种概率之中。
懂得概率论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一切就会不同。
而我突然发现,那些时刻积极主动的人,就是在持续地叠加成功的概率,他们每做一件事,每多做一件事,就是叠加了一次概率。
我们很难说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在持续的向成功迈进。
我们眼中那些聪明智慧,甚至可以说是封神的人。比如两位马老板。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开过翻译社,卖过花,做过中国黄页。都不成功。
但是这些没有改变什么,他并没有一蹶不振,每一次都重新上路、满怀激情,如同第一次那样。
马化腾在创办腾讯之前就已经自己开发过很多的软件。自己本来就是国内第一批的互联网使用者,也是最早的站长,工作闲暇时间还一边开发新的软件,尝试过传呼机和PC端连接,为企业做过系统,如此数不胜数。
常常听人讨论一句话,如果他们两位没有赶上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还会成功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用概率论来解释。
他们之前失败过很多次,如果这次失败了,他们依然继续,依然会叠加那个成功的概率,可以说成功是必然的。
哪怕是现在已经那么成功了,他们依然在尝试进入新的领域,进行新的投资并购,而这每一次的付出都是一次概率的叠加,都是一次可能的成功。有些概率是不能精确计算的,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依然拿求职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应聘成功的概率只有64%,能坚持两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是64%+36%×64%=87%。坚持三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高达64%+36%×64%+36%×36%×64%=95%。
事实上,很多人失败的次数很少,败了之后就很难再重新开始,一颗玻璃心,抚不平的伤(我在说自己)。
2. 人生很长可以做的事儿很多
刚才我们说过了,用概率的视角去看待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成功是必然的。我们的人生说长不长3万天左右,可是如果用来做事的话,这3万多天得能做多少件事啊?
非常多,数不清,而每一件事儿都有成功的概率,延续下去总能成功。
可是如果成功这么容易的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苦苦追寻却永远也成功不了。这也是我刚学概率论的疑问,不过现在我明白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多尝试一次,就多一次机会;就算我们也都知道,只要坚持就可以成功;只要不断的尝试,总是可以成功。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觉得问题出在一个字“做”。古人云,“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什么古人这么强调开头难呢,因为大部分的人的想法都仅仅是想法,不会见到天日。
马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不管前一天晚上想的多天花乱坠,多凌云壮志,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照常上下班。
这些问题都出在“做”上。即便你小时候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下水道清理员,积极主动的面对生活,多做事,多尝试,也能成为童话大王。
即便小时候,立下了宏伟的志愿一边纠结于要上清华还是北大,一边每天看电视,玩游戏,不做作业。最后上高中也变得有难度。
林肯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屋
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
1818年10月15日,9岁,年仅35岁的母亲南希·汉克斯不幸去世
1824年,15岁,开始上学
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想进法学院学法律,但未获入学资格,工作也丢了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花了16年,才把这笔钱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当选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病逝,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1841年.32岁.当选国会议员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4年,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又失败了
1858年.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第16届总统
1864年,55岁,连任美国总统,北方军取得胜利
在我看来,林肯的故事,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一直在不停的尝试,不停的尝试的故事。
用概率论理解生活,用决策树决策生活。最重要的是一颗永远积极的心。
3. 概率是动态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概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概率是动态的。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一件事儿,如果甲去做不成,换一个人可能结果就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去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是不同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这个概率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不用悲伤,你现在成功的概率是由你昨天的努力程度所决定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是自己领域的权威,仿佛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精通。
他们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成就,没有偶然。都是因为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持续的改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不断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的提高比别人更专业的概率的过程。
4. 最毒的鸡汤
在我看来最毒的鸡汤,就是马谡给诸葛亮灌的这一碗。
孔明何许人也。隆中对,未出山而知三分天下。孔明之才不用多说了。刘备得孔明之前戎马半生,也只拥有一座新野小城,还是跟刘表借的。得孔明之后三分天下得其一。
马谡跟诸葛亮多年,一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也曾多次出谋划策。诸葛亮都评他为旷世奇才,他也确实有才。可是缺实践啊,最终在街亭,一切都沦为纸上谈兵。
同样我想说的另一碗毒药,我们每天看着各路大咖们从实践中总结的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
当我们张口闭口都在谈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以为可以披挂上阵了;当我们在谈古论今的时候,是不是也觉得我们比那些大咖们要强,他们也不过如此。
若是如此,我们是不是也陷入了马谡的这种纸上谈兵呢?
这就是我认为最毒的毒药,深入骨髓,并不自知。没错,概率论很重要。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时刻选择做成功概率更高的事儿,做更可能赢的选择。但是我依然想强调。最重要的是“做”本身。
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有多好,不多说了。柯维把积极主动排在一位,可见其重要性。
我以前也读过,可能才疏学浅,也可能自以为懂,可是从来都未能做到真正的积极主动。仿佛中间隔了一层膜,无论如何,冲不破。
未来争取将积极主动放在心里,永远优先主动做事,尝试,其次才是运用方法。
遂写下此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