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吟啸:吟咏啸歌。
料峭:形容春风略带寒意。
这首词记叙了词人野外偶遇风雨,却依然雨中潇洒徐行这一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以小见大,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上片写雨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两句点明雨势急骤。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的,然而词人却依旧漫步徐行,不急不乱。“何妨”表达词人我行我素的做派,“吟啸且徐行”表现词人从容之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作者认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闲自得的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下片写雨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醉酒被春风吹醒,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已雨过天晴。这三句点出雨过天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三句抒情,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无所谓的,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苏轼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全词于朴素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