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君快乐如初(八十八)
儿子, 突然有一天,妈妈在问自己,如果让我给我已经渡过的一半人生总结一条经验,将来送给你,会是什么呢?我想说,会是——凡事多做一点点。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是个小白,什么都不懂,遇到来找我诉苦的学生,虽然满腔热血,但是不一定能真正助人,学生们来得多了,我发现他们的问题比较集中,于是我开始多做了一点点:把我的经验、教训、所思所想写下了,能给更多不敢来找我的人看;
后来又开始当团委书记,从不会办活动,不知道活动流程的小白,到一个学院学生活动的布局者,我又开始多做一点点,把《中国教育报》上好活动的报道剪下来,看人家怎么写的,把国家教育简报上的报道存下来,看人家是怎么从点到面的,于是,我们学院的活动也有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后来,我又开始教课,《生涯规划》课别说教,我当学生的时候连上都没上过,怎么办呢?参加培训,照葫芦画瓢,这样就够了吗?其实没有自我要求的话,这样足够,可是我还是想多做一点点,从往每节课里加点自己的素材,到自己开始设计一两节课,这一点点越变越多,就成了一门课的创新;讲课讲着讲着,自己其实就发现底子不行,理论不够了,于是,就自己补课,去外面参加培训,也在网上报名培训,对我来说受到最深影响的是古典老师在得到的《超级个体》,他用讲故事的形式一天一个知识点,足足讲了一整年,我呢?就跟着听了一整年,每节课都有一张简笔画概括知识点,我又多做了一点点,那就是把这些画存下来,积少成多,竟然存了几百张,然后,我把它们排版做成了工具卡片,没想到,自己就多了厚厚一叠工具,更没想到,别人竟然都没有这样做;
去外面参加培训,我跟别人一样听课,唯一不同的是,我多做了一点点笔记,并随时把他们整理到简书了,听着听着,我的“欣闻笔记”里竟然存了那么多听课笔记,再次翻看,当时的情境依稀可忆。
出去旅游,我们也喜欢照相,但是我发现很多人照完的照片躺在手机里,可能再也不看了,我似乎又不自觉多做了一点点,我把他们做成了一本本书,昨晚跟导师聊天,我说:等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我要把一架子书当做礼物送给他,说出这些来,我竟然还有点自豪呢!
还有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其实你要说为什么最后大家干得有好有坏,质量不同,我观察下来,都是因为有人比自己多做了一点点,多动员了一下,多准备了一点,多了一段音乐、多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不管是多么小的一点点,我们似乎都会在心里慨叹一下:你看看人家,怎么想到这些的!
让我再慢慢回忆,所以学校的规定动作,似乎都不值一提,反倒是这些学校没有布置过,没有人强迫过,自己突发奇想,额外努力多做的这一点点,成为了工作成绩和引以为傲的过往经历谈资,也因此,让生活变得有意思,不那么平淡,工作似乎也变得不像修行,更像旅行。所以,如果有人说有意思的工作不累,那简直是胡扯,真正的有意思,绝对是让自己额外受累后,得到的额外收益,所有不想受累又想收获的小聪明,都会在结果面前被击碎。
所以,儿子,这也是妈妈今天想送你的忠告:别嫌累,感谢你人生多做的那些点点滴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