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个关于厌学行为的案例,案主是一位高一女孩,是好朋友的朋友的孩子。之所以想分享这个案例,是因为现在厌学的孩子太多了,很多父母很无奈和无助。也许这个案例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思考,帮助他们及时改变亲子教育模式,改善亲子关系质量,重塑孩子的人格。
这个孩子初三曾休学一年,此次不想去上学,发生在高一下学期,延续到了高二上学期,一开始是偶尔不去,高二分班后,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目前已经去不了学校。孩子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咨询,目前已经咨询了八次。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孩子很漂亮,很文静。交流过程中,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有完整的自知力。有咬手指动作,经常会笑一下。
继续交流了解到偶尔有幻听幻视。自己网上测试抑郁症。为了确诊,建议妈妈去正规医院做诊断。后来去了医院,诊断有抑郁,开始遵医嘱服药。
随着咨询的推进,了解到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
1.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苛刻,不尽如人意。
学校教室里有监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被监控着,比如上课必须直挺挺地坐着,不能趴着。比如女生必须剪短发。
对这些要求孩子非常讨厌,尤其是剪短发,孩子觉得自己适合长发,自己的短发非常丑,所以她一直忍着。
分析:
孩子爸爸妈妈都属于只会讲道理,不会共情的那种类型。遇到任何事情,他们都是讲道理,不会考虑孩子感受。
爸爸身体不好,每次爸爸讲道理讲到孩子想发飙时,她都会忍住憋回去,因为担心爸爸身体会犯病。
妈妈特别会讲道理,每次都会讲到孩子无法反驳,只能违心的照做。或者孩子不敢反驳,担心妈妈不理她。
这样的沟通模式导致孩子对父母压抑了很多的愤怒,这个愤怒会转移到与父母能量类似的权威要求、规则上来。因此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她的愤怒程度有一部分是来自对父母的愤怒,这个就是情绪的转移。所以,同样的规章制度,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可以接受。对她来说,必须要用意志力强制自己忍受,甚至是忍无可忍。
另外,父母只讲道理,不体察孩子感受的沟通方式,小时候父亲不在身边的经历、父母在一起又经常闹矛盾吵架的经历,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不重要”“我不够好”的无价值感,这个会让她有很高的自尊,高自尊的人会特别强调看重外面的人事物对她的尊重,苛刻的校规对她的这个高自尊也是一个挑战,她总是能体验到不被尊重的感觉,不舒服。
2.上学过程中的分离感,与小学三年级去辅导班时妈妈不理她的感受一致,内在有被抛弃感,很恐惧。
中考结束后,因为成绩不太好,在选择高中时,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这个高中,按照父母的逻辑,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事实上,孩子当初选择这个高中时,也不是自己全部情愿选的,她想选别的高中,父母就像没听到一样,直接否定了。最后不得不选这个高中。
孩子说每次去学校的感受,都和她上小学时,妈妈逼迫她上的一个辅导班的感受一样。大概那是小学三年级(记不清了),妈妈让她去辅导班上课,她不喜欢去,妈妈就送下她扭头就走,她感觉妈妈不要她了,很害怕。
现在每次去上学,都感觉到妈妈不要她了的那个感觉,很难受。
分析:
小学的那个辅导班是被逼着报名学习的,这个高中也是被逼着选的,这两件事情中间有类似性,就是被逼着去做,不是自愿的。其实这就是一个泛化的过程,从刺激事件泛化到类似事件中,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或可疑神经症性问题。
妈妈是用什么“逼”孩子?是不理她,生气。孩子只要看到妈妈不理她,就会体验到被抛弃,这是典型的婴儿心理。
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功能有一部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这又与妈妈抚养教育她的方式有关。
妈妈是一个特别周到的好妈妈,她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一次家庭沙盘,两次亲子沙盘,都清晰的看见妈妈完全围着孩子转,完全没有自我。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界限,是共生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孩子六个月以内是正常的,母婴一体,是为了充分满足婴儿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很大了,与妈妈还是共生一体,孩子无法与妈妈分离,就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与妈妈分离的表现就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意识,可以拒绝妈妈的要求,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做事。但是这个孩子每次拒绝妈妈时,要么被妈妈强大的道理说服,要么妈妈生气不理她,孩子又害怕妈妈不理她。所以孩子每次要表达自己真实感受,拒绝妈妈的要求时,孩子都被否定了。慢慢的,她就习惯了服从、听话照做,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也变弱了,只会说“无语”,或者咬手指甲,心理功能也会退行到婴儿阶段,咬手指本身就是婴儿的行为,当妈妈不在、婴儿感觉孤独时,就吃手指。
孩子上辅导班、上学时体验到的那个分离感,与她内在那个婴儿体验到的死亡恐惧与焦虑是一样的,这个恐惧已经不能让她再忍受。一说上学,就是死亡恐惧。最近一次咨询,她说在校门口被班主任看到,硬拽着她去学校,她随口说的就是“我要升天了”“我阳寿已尽”,虽然是随口说的,但潜意识里就是死亡恐惧。
3.高二分班后,重新适应新的班级环境、同学关系,感到非常困难。
每次想到课间、午餐时,没朋友陪她,她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她就特别害怕,害怕到无法忍受。这个还是婴儿心理的体现,需要有人陪伴,只要我需要,“妈妈”就要随时来陪我。现实中,可能同学或好朋友做不到“妈妈”的标准,不可能随时照顾她的感受。
分析: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害怕被冷落。她曾说过,经常是和同学三人一起玩,而这三人中,她是弱者,她随时有可能被冷落,为了不被冷落,她就讨好别人,心里又特别委屈。幼儿园时,就有这样的经历,三个人玩的好好的,说被冷落就被冷落了。
这种与人相处的模式根源还是来自家庭,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就是讨好。
孩子一方面讨厌讨好别人,一方面又不得不讨好别人。太累了!
学习的压力、与人交往的压力、去学校时与妈妈分离的恐惧、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愤怒、以及中考失利的挫败感、被迫服从父母压抑的情绪等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会内耗身体大量的精气神,造成气血不足,让她不堪重负,抑郁的本质就是身体能量不足。过大的压力也会让心理上出现退行,退行的表现就是回归家、回归“子宫”、不愿见“活物”比如活着行走的人(她的话)等等。
症状获益:
从症状获益来看,孩子不去上学,她的潜意识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一是完成了对父母权威能量的间接攻击。不去上学,父母担心,焦虑,着急,这其实是她的潜意识想要的对父母的一种间接的隐形的攻击。
二是可以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满足内在那个婴儿的需要。
三是不用被学校那些规则约束,满足了自由的需要。她在沙盘中多次摆放摩托车,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四是放松休息,补充能量。多年压抑的负面情绪会内耗人大量的气血,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无法应付高强度的学习。不去上学,在家可以放松休息,这也是身体真实的需要。
五是不用与同学朋友交往,不用体验被忽略没人陪的恐惧。
咨询目标有四个:
一是要释放她压抑的情绪,疗愈内在小孩创伤。
二是教给她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与想法。
三是调整亲子互动的模式,父母收回控制,与孩子分离,三个人各自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越界,彼此尊重。
四是重塑人格,帮助孩子能够独立、自信地学习、生活。这个是长远目标,需要孩子在咨询、生活中不断地带着觉知生活,调整自己。
孩子厌学时,很多父母带孩子咨询的目标就是孩子能够去上学,而很多时候,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厌学的背后是早年的创伤、压抑的情绪、不良的人格等多种因素的集中呈现,他们的内在已经伤痕累累,能量已经非常低,就像一块电池已经没电了一样,是无力再应对外面的各种要求、任务的。
所以孩子厌学了,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厌学的表现,找到内在相应的问题、创伤,去帮助孩子修复他们的内在,而不是还在要求孩子去上学。
咨询过程:
咨询主要采用谈话、系统脱敏、沙盘、意象对话、行为重塑、内在小孩疗愈等方式进行。
意象对话主要处理了深层的恐惧焦虑和抑郁,每次意象都有很多负面的画面出现。
沙盘主要是带动她的潜意识意识化,由于有抑郁情绪,孩子每次摆的沙具都很少,沙具主题变化不大。沙盘的效果比较慢,但是对于内在能量很低的人来说,它确实能够慢慢疗愈内在创伤,慢慢提升能量。
中间有一次一家三口的家庭沙盘,两次与妈妈摆的亲子沙盘。主要是发现一家三口的互动模式,带动父母自我觉察。
脱敏主要是释放她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负面感受,比尔紧张、焦虑、害怕、尴尬、羞愧等等,这些感受她都有。
行为重塑主要是回到具体事件里,教给她用新的说话方式、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去处理问题。比如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父母提出请求,而不是只会说“无语”,或者回避父母的问题。比如直接用“我很......”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内在小孩疗愈主要是回到小时候的创伤事件里,在意象里,对妈妈表达爱的需要,比如在意象里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你不要我”“妈妈,抱抱我,亲亲我”。不断重复去表达,直到恐惧、委屈消失为止。
咨询之外,孩子在家里经常会哭,每次哭,都告诉妈妈让孩子尽可能地哭出来,不要憋着。最近一次咨询,妈妈反映哭的少了。孩子表示哭不出来了,会忍不住的笑,浑身颤抖的笑。咨询师建议不管是哭,还是笑,都要顺着身体的感受走,接纳、允许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直到情绪流走。
下一步建议:
1.继续做个体沙盘。已经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就要借助于艺术性表达的方式去表达,直到把内在压抑的情绪清理干净。
2.父母改变教育方式,少讲道理多共情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妈妈太能讲道理,已经习惯了。必须要时刻觉察自己,随时暂停讲道理的习惯。
3.继续亲子沙盘,主要是改变妈妈的思维习惯,从关注孩子到关注自己,与孩子建立边界。
4.孩子能去学校的可能性不大,估计要休学,或者在家学。虽然父母不愿接受,但这是孩子潜意识的真实需要。她需要一个疗伤的过程。以前接过类似的案例,基本一样,孩子最终是休学一年后,重返学校的。
咨询反思:
1.在一个家庭里,好的关系是大家既有关爱,又有边界,彼此独立,有各自的自由空间。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界限,甚至有共生现象,这一定要引起重视。共生会阻碍孩子的心理从婴儿走向独立。
2.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出了问题,其实是提醒父母需要做出改变了。孩子父母的控制、讲道理背后就是他们的恐惧、安全感低,不能真实的做自己的表现。他们一直在按照头脑里的标准做事,也要求孩子按照标准做事,很少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的这次问题,也是提醒父母要去观照自己内在了,看看那个恐惧的小孩。去和他和解,去安慰他,给他力量,让他长大。
3.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不仅仅来自孩子本身,还有父母身上未能解决的情结。所以说,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成长自己,疗愈自己。父母的身体通透了,孩子自然就会通透。
4.过度控制型的父母其实内在都是恐惧很多、安全感很低的父母,他们通过抓取、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回避体验内在的恐惧。内在越恐惧,外在越控制。成长的方法就是放下抓取控制,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在恐惧什么,用身体放松、深呼吸、自我对话等方法和内在的恐惧和解。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不去上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孩子与父母关系存在共生、无法分离导致的心理功能停滞固着在婴儿阶段。虽然孩子想通过拒绝、“我做主”来长大,但是由于害怕被抛弃、被冷落,一次次放下成长的机会。当她无力去应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时,心理便出现退行,回到了最安全的地方:家。在这里,她需要放松、疗伤、积蓄能量,然后才能再次出发。这个过程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自我成长、放松、等待,顺其自然,不再催促、控制孩子。如果父母继续重复旧的行为模式,那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放下旧模式,开启新模式,才能迎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