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粒麦子来了
2019年11月19日,本周小组听评课活动中,同组李老师执教的是《牛和鹅》。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
李老师的这节课虽然不能让人“眼前一亮”,却十分踏实、扎实。
首先,入课就很有特色——带学生做了课前小游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进了文本。
接着,以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为引子,略读有关段落后,直奔重点内容:“我”是怎样从“怕”到“不怕”的?让学生就金奎叔的话自主质疑,梳理问题,抓住重点句段引导细读感悟。
在这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引导上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相机出示“我”怕鹅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再用相同的方法细读鹅猖狂的句子;然后,巧妙地用师生合作的方式由分到合,由放到收,教师朗读写“我”的句子,学生朗读写鹅的句子,让从整体上感悟“我”之怕和鹅之霸。如此,“我”与鹅的形象便更加鲜明了。
为了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李老师又引导学生读悟写金奎叔和鹅的句子,并质疑:为什么鹅在“我”面前嚣张,在金奎叔面前狼狈呢,对比之下,主题自然得以彰显。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四五班李老师在文本解读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否则课堂就不会这样的收放自如,不会有这样重组与提炼的精辟。这是此节课的指导意义之一。
之二是教师除了准备了两张写有重点句的白纸外,课堂上用的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了,虽有课件辅助教学,但不花哨,很朴实,只做属于语文的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个人觉得,这节课也有其不足之处:
(一)教师还没有突破“教课文”的藩篱,过于关注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而对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关注,还算不上“用课文教语文”。
(二)板书设计不够严谨,升华处稍显仓促。内容讲得扎实,最后可在学生回答感受后,教师紧接着明确内化并板书从文中明白的道理即“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认识,这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同时,教学流程的设计就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了。
总之,李老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对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我的课堂上,不仅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而且也要做“只属于语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