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影《少年的你》最近大火,各平台对该电影的评分都很高,票房大卖,好评如潮。
看完电影,不仅对电影中的女主角陈念一个人独自面对校园霸凌的遭遇感到唏嘘,也对我们的社会、学校甚至父母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感到难过,更为目前的校园霸凌事件频发、手段之残忍感到震惊。
陈念,一个单亲家庭的好孩子,家里困难,但学习成绩优异,母亲也很爱她,却疏于沟通和关爱。
陈念太过于懂事和听话,懂事到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在电话那头强忍住委屈的流水;懂事到为了完成她和母亲共同的高考心愿,哪怕是被拍了裸照也一直忍气吞声;懂事到为了不遭遇更惨烈的报复隐瞒同学自杀的真相……
周冬雨饰演的高三学生陈念让人心痛,据说她的每一次哭戏都有所不同,她把一个乖巧懂事、善良隐忍、聪明又怯懦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
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陈念和小北这两个未成人,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现实而残酷的世界抗争,试图拯救世界,却还是无法拯救自己。
那个长得漂亮、成绩优异、家境优越的魏莱,怎么看都不会觉得她是一个性格扭曲的施暴者。
大家的常规看法是男生才容易成为霸凌者,女生一般都比较听话胆小,尤其又是像魏莱这种长着天使面孔的女生,怎么看都不会把她和霸凌者联系起来。所以她要在校园里作威作福反而更加隐蔽和容易成功。因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会相信她是坏女孩。
电影反应出来的校园霸凌的普遍性,应该让我们警觉,不仅男生之间,女生之间也会有霸凌,而且伤害程度不见得低于男生的暴力手段。
孤立、谩骂、造谣,甚至强迫拍裸照,每一种手段都可以将孩子推向生不如死的边缘,所以电影一开始才会有胡小蝶的被迫自杀。
三
难道必须要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阻止这场悲剧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首先还是父母的责任,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他们的父母都应该是第一责任人。
如果不是其父母的纵容以及疏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魏莱也不会变成一个长着天使面容的魔鬼。
陈念之所以会成为忍气吞声懦弱无能的陈念,也是因为母亲的对其缺乏关爱,缺少交流。哪怕陈念受到生命危险,也不敢告诉母亲,含泪在电话这头说自己很好。
而学校和老师,也是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一切都只向高考看齐,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旁观同学的冷漠,更是加剧和纵容了校园霸凌者。
法律,在校园霸凌事件中,也是显得无能为力。因为涉及未成年人,法律对未成人的犯罪向来都是秉持惩罚为辅、挽救为主的原则,加上作案方式的隐蔽性和间接性,很难锁定证据,让霸凌者受到相应处罚。
四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成为下一个陈念?
父母的责任是首当其冲的,在孩子成年以前,父母就是孩子的保护伞和定心丸。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跟父母之间不需要有秘密,遇到被人欺负了,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在面对霸凌时,制止没用的情况下,勇敢的反击,而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同时,也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不能去欺负人,不能做熊孩子。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也不能一味只注重成绩,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试想,如果培养出一个智商超群但心灵扭曲的孩子,其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将多么可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力度,重视和正视校园霸凌事件的存在,一旦有校园暴力苗头,就要及时干预,以防微杜渐的方式将悲剧扼杀在萌芽阶段。
法律制度层面,在校园霸凌事件不断被曝光的今天,法律和制度也在不断跟进,关于加强保护未成年人和防止霸凌事件的规章制度愈发完善。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霸凌者,也不应该忽视每一个被霸凌者。
然而法律制度固有的滞后性仍然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关于不满十四周岁是否就能成为免死金牌的讨论,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希望立法者在未来的有关未成年人的立法和修法中可以吸纳民意,不断完善相关立法。
电影中的陈念既是不幸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小北的一路相随,暗中保护。但保护未成人的重任不应该压在同样也只是个孩子的小北身上,父母、学校和制度,才应该是那个保护陈念的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