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记-20161217 周六 23:59 晴
胡思乱想、杂记
今天周六,连续2天没有写日记,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松懈,昨天、前天晚饭时开始看《天道》,一看就刹不住,每天6、7集,直到凌晨2、3点,《天道》是挺有意思,感觉情节不紧不慢,但就是在不经意间能够紧紧抓住你,具体哪里引人入胜呢?仔细思考一下,试着总结一下。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只是有丁元英的对话,里面几个主要之物之间的对话,很多是需要仔细思考,包括一些情节的设定也是如此,你不想,不思考,就可能看不懂,跟不上情节的转变。像有一个情节是小丹爱上元英后去北京,想要了f进一步的了解元英。先后与肖亚文、韩楚风见面沟通。亚文对小丹爱上元英的这件事的展望是非常不看好的。讲到了元英与他前妻的一些事,也讲到了自己对元英的一个评价,是魔、是鬼,具体原话忘了,总之是智商、思维极强,他是从骨子里有着一种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蔑视,因为元英的那种思维太强,一步看十步、百步,可以向前看,可以向后看。而且基本没有错误。所以普通之间的人情、交际在他那种理性的思维下能够很轻易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解释,解释清了,人情味就没了。
关于丁元英对芮小丹的评价。按元英的说法,小丹的境界应该是更高,比他的还要高,他的强项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术的层次,小丹则是为本性(初心),率性而为,小丹完全是从本性出发去行事,小丹智商很高,在思维逻辑上可能不如元英,但在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上做的要比元英强。对于前这几个词,我也是有个大致的了解,可能用的不恰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就是这几个月的时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是如此的无知(就是那种知道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的感觉),看到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都只是感觉明白了,但是否真正的明白,却不尽然。
一个词,如我每篇日记下面都会有的四个词“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知行合一、心怀感恩”,我的每篇日记都写一遍,但我是否真正的能够了解这四个词的意思?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住这四个词的含义?结合自己去真正的理解它们的表面意思与内含的意义?结合不同的上下文的意义?知道以后有没有切实的思考与自己的关系?明确了关系,自己又该如何去做,切实的做到知行合一?
不忘初心
不要忘记人最初的时候那颗本心,即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多应用在事业、生活、爱情等方面,以提醒人们去懂得感恩,去看清人生与自身。
佛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有灵魂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一次生命的拷问。所谓初心,大概是所有人最初(根本)的理想、目标和准则。在经过风雨的捶打,岁月的洗练后,是否能够“我心依旧”?
坚定信念
坚定:使坚强不动摇
信念:是一种需要,它是激励人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原则去行动、去实现目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形成正确的信念,尤其是世界观,因为它是在深入理解自然界与社会现象,构成知识系统并通过实践加以证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高级的需要。
信念(心理学):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1]信念就心理过程进行分类可分为信念认知、信念体验与人格倾向。信念从来源上讲是对自我本能本性(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意识与唤醒,是个体本能本性中可与其行为志向、志趣相统一的部分,或者说是个体意识到的有益于实现其行为志向、志趣的部分。信念在意识中会分化为行为态度与行为信心,从而形成士气,或者说是形成个体行为的积极主动性。[2]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点瞒它不得。”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
“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
“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心怀感恩
心怀:心中怀有
感恩: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
不忘初心 坚定信念 知行合一 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