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决定不再去看一本小说。什么缘故呢?那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三言二拍里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大概情节:
有一个蓬门闺秀,从小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据说是冰雪聪明。有一天母亲急病去世,父亲过后娶了一房继室。俗话说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这位后娘还不敢太过分,表面的功夫做得也还好。
糟糕的是,这位小姐的爹突然一命呜呼,到九泉之下去了。后娘一看,嘿,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现在家里我最大,使劲糟践你也没人管。正好家里没了进钱的来项,不把这小姐剥下锦衣赶到炉灶下才怪。她开始发招,先是冷言冷语,三餐的饭食也是些糟烂的货色。接着她越作践到后面,发现根本没人能管自己,越发过分。最后索性把小姐赶出家门,让她一个人在寒冬腊月时节流浪街头。
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小姐可怜兮兮,身上穿的是破衣烂衫,不足以抵御风寒。腹中是唱着空城计,脸上也变得蓬头垢面起来。这时候有街坊识得这位小姐的,纷纷给些几文钱啦零碎银两之类。
后母一看,又把小姐接回去了。她可不是天良未泯,改过向善。人家打得好算盘,乞讨一天可得若干钱,一个月一整年岂不是好大一笔收入。从此,这位小姐就变成彻彻底底的乞丐,每天上街求告,哀哀苦泣。结果街坊一看,一天两天犹可,日日如此谁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银钱,遂给的越来越少,甚至撒手不管。
小姐的后娘简直和现代的拐子蛇头有得一拼,都是自个在家中卧,让被控制的残废、孩童之类的弱者去管好心人伸手要钱,还定下了数目,规定一天必须有多少多少钱带回来。小姐哪里能讨这么多钱,只好被后娘借这个由头毒打谩骂,着实受了些罪。
一天,也不知道小姐穿着乞丐装怎么被人看出天生丽质的,小姐父亲的故交或者亲戚发现了她,大惊。于是就把小姐接出来,为她做主许配给一个XX公子或者XX秀才。然后就是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结局,后娘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了。
好像一个人要想过得好,必须受很大罪,否则就不配得到幸福似的。我看的那本小说,每个故事都是换汤不换药,首先主角是个可以随意搓圆搓扁的受气包,不是婆婆变态就是丈夫是个烂人,主角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期间虽然有反抗但总是有人拿着一顶顶帽子理直气壮地扣下,结果主角受尽侮辱和损害之后心有不甘,翻盘再来。这时候什么居委会的大妈、吸血的父母、刻薄的兄弟姐妹外加见不得人好的大姑子小嫂子分别跑来,说得是冠冕堂皇,却不干人事,非要主角退回到那个腐烂发臭的泥潭,认命做他们所谓女人应该的本分。他们好继续高高在上,指指点点,获取到优越感或者好处。
那本小说之所以让我放弃追看下文是因为它每个故事几乎都是同样的套路,能够激起极其愤慨的情绪但我却不愿落入那样的窠臼。什么样的窠臼呢?一开始没有反抗或者反抗没有成功或者反抗成功,都是一种情形,更大的噩运降临到主角身上,然后恶心到一个顶点才会爆发。
我放弃了所谓很多人说过瘾的情节,实在看不下去。为了一举反虐的爽先要忍受龌龊,时间久了不知道会否真把自己代入进去,看啥都意气不平,把自己不知不觉陷入到那种一味激烈的情绪当中去。
这类的小说当然也有好的地方,假如你感到自己对生活不满意,当你看到书中主人公所遭受的,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被一些人剥削却当局者迷,借着书中的情节,你会反思到,是否自己没有底线的一退再退纵容了恶人的气焰,让他们爬到你的头上作威作福,你却因为那些所谓“孝道”“妇徳”的说法不得已坑害着自己,自己过得不开心却不知怎么反驳。
我的意见是,千万不要把命运交托到别人手上,哪怕这个人也许是公认的好人他也不能让他替你自己做出决定。
过去一个小村子里,经常有被人说是忠厚老实的男人和一个泼辣不讲理的女人组成的家庭。但是所谓的忠厚老实,不过是窝囊废的代名词,他固然不会去吃喝嫖赌,但是应该担负的责任一点也没有担负起来,油瓶倒了也不扶,孩子受到欺负也只是随便管管,过后还要埋怨孩子没用。真正教育孩子的是母亲,一个撑不起来的家庭里母亲替代了父亲的角色,但是这样的母亲往往由于眼光所限,会勒令家中女孩不要上学,说读书有什么用,能够拿到手中的钞票才是真实的,到了年龄相几次亲,女孩就要嫁给另一个众口说着忠厚老实的男人,结果又是一个轮回。
那些说着我不会害你,是为了你好的人,当你真正地尝到比黄连还苦的滋味时,往往回头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