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就是夏季最热的那段时间,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故称“三伏”,属于传统的节气。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一年四季在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节点。古人有了节气的知识,就可以掌握一年四季耕种的时机,不至于耽误农时,有句谚语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同时,古人也发现,人的生活也必须适应气候变化,才能保证健康,如白露节气,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凉,于是有民间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就是建议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体,防止着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季节,自然界气温逐渐升高,天地的阳气逐渐上升,到了夏季是天地阳气到达旺盛之时,自然界万物繁盛,人和其它生物一样,也进入发育生长活动旺盛的阶段。“三伏天”的这段时间,正是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候,也就是自然界与人体阳气都最旺盛的时候。进入三伏,天气炎热,雨水多,湿度大,气温特别闷热。中医认为暑湿过盛的气候,最易损伤人体脾胃功能,表现就是食欲不振,肢体困倦等。所以日常饮食中要多吃甘凉或酸甘为宜,如小麦制品、山药、薏米、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饮食也不宜一味追求清淡,适当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牛奶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可以多吃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此外,夏天避暑还应特别注意避免“贪凉”,比如电扇开大风吹、空调温度特别低,猛喝冷饮,或者冷水冲凉,这些寒凉刺激导致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和病症,譬如暑湿感冒等。实际上,温热饮料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 °C,消暑效果远优于冷饮。如果贪凉,出现汗出不畅,全身困重,头晕脑胀的感觉,此时饮姜茶就能起到发汗取湿的作用,俗语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就针对夏天贪凉饮冷汗出不畅的情况。三伏灸,它来自于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理论。三伏天是全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充沛的,而且气血更趋向与在肌肉皮肤之间流动。这个时候使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可以达到温阳气、通经络、驱散内寒的调理作用。三伏灸作用原理:三伏天,气温升高,此时人体气血运行相对畅通,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毛孔张开、汗出较多,这个时候用具有温补阳气艾灸,就可以更好的透过皮肤的渗透,和毛细血管的吸收作用,让艾的药效深达脏腑,激发脏腑正气提高抵抗力。三伏天灸调理最大的特点是气候的作用:三伏天的特定气候条件。特别是虚寒体质,和季节性发作的病症,更加适合在三伏天加大量艾灸。虚寒体质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就手脚凉,畏寒怕冷。而季节性发作主要寒凉体质的人在冬天更容易因为降温或着凉发生疾病。除此之外,易感冒、经常疲劳、失眠、脾胃功能差这些亚健康状态,还有颈肩腰腿痛等都适合用三伏灸调理。中医有一句谚语叫做“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说,很多疾病药物和针灸都不能解决的,都能用艾灸调理,下面帮大家归纳了现代三伏灸主要的适应症:一、过敏性疾病:譬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敏感疾病。这些疾病的特点就是季节性明显,冬春季节易发,或者气候变化的时候容易诱发,而且对筛查无法明确特定的过敏原,所以比较适合三伏灸提前预防。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虚寒相关的疾病:譬如胃痛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的腰痛等这些疾病,共同的表现是怕冷,喜温暖,遇到着凉吹风就发作,喝热水保暖就好转,这些都是适合用三伏灸提前预防。三、免疫力低下人群:常年易反复感冒的人(包括:儿童)和亚健康状态的群体(譬如,坐办公室的白领、领导,学生群体等),这些在中医看来都属于阳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侵犯,所以也适合用三伏灸扶正祛邪。四、骨性免疫性关节病证:慢性颈、肩、腰、腿、膝痛等骨关节病。譬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膝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骨关节炎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常见也高发的病症,艾灸作用程度深,安全性高,对人体几乎无任何副作用,且其作用的原理更符合人体本身的机能恢复周期,从局部影响整体。五、神经功能衰弱者:如失眠、焦虑、烦躁等。六、妇产科相关疾病:例如,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等症状。2019三伏灸的具体时间: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具体的日期查询历法可知。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共40天)初伏: 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中伏: 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末伏: 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