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都在刷奥斯卡乌龙事件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故事,相比于究竟谁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更想先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那就是杨乃斌,第二期《朗读者》的朗读人。
如果你们也看了这期节目,相信你们一定也忘不了他,因为他的声音实在太特殊。有人说他说话的声音像机器人,很好笑,可是如果你知道了他的故事再来听他的声音,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也是最能让人落泪的声音。
这是杨乃斌和他的妈妈陶艳波。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一样上正常的全日制学校,从小学起连续16年坐儿子的同桌,陪伴他度过了16年的求学路。
妈妈就是儿子的耳朵,是儿子通往这个世界的窗口。
如今,杨乃斌能像健全的孩子一样,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并且如愿考上了一所211重点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市残联工作。
杨乃斌说是妈妈对他的爱,让他能够成长到今天的样子,他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也能得到温暖。
16年,6840天,34560个学时,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而杨乃斌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母亲”。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塞上耳塞读一段文字,将它录下来听一听,你会发现自己竟然连话都不会说,真是很好笑。
可是,这就是杨乃斌的生活。
他能触摸到你的唇,却听不到你的声音。
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声带在震动,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他能看到树叶在晃动,湖水在荡漾,却听不到风的声音。
他能看到爸爸下班回家,站在门前对他张开了怀抱,却听不到那句“儿子,我回来了。”
他能看到妈妈对着他微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却听不到那句“乃斌,你是妈妈的骄傲。”
我曾看过一段聋哑人的舞蹈《听》,讲述的是一位突然失聪的女孩追逐梦想、放飞理想的故事,因为聋哑人的自身条件受限,舞蹈动作并没有多么华美,但是有一幕却让小巴印象深刻。
场上的12名聋哑女孩,相拥着抱在一起,仰天发出了一声嘶吼,那一刻,配乐停止了,掌声停止了,观众席上寂静无声,只能听到这12名聋哑女孩一起发出的声音。
真的,似野兽般的呐喊,声音嘶哑、尖锐、一点也不悦耳,可那声音却比任何声音都有力量,那是12名女孩从心底涌出的呐喊,裹挟着最炽烈的渴望,像滚滚而来的烈焰,灼痛了每一名听众的心。
她们真的想要说话。她们渴望着,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渴望着,能有人听到她们的声音。
那是最痛的失去,也是最强烈的渴望。
相比之下,杨乃斌无疑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妈妈。
小孩子咿呀学语时,总是从模仿开始。听大人讲话,听电视里的声音,听一切一切世界上的声音,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声音。
可是,对于杨乃斌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往世界的大门是关闭的。
在这扇大门背后,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那里的孩子孤独的生活着,他们泪丧、不解、着急、疑惑,也无奈。他们无法让世界明白自己,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就像一句诗里描述的那样:“谁,把我诞生在语词的水光之中,如入深渊,囚我一生成茧。”
幸好,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起步,虽然还有很多的不健全,但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杨乃斌一样,走出那扇大门,和普普通通的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如果你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如果你们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的世界,希望可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总有一天,他们也会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