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感谢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悟《弟子规》——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人生的正轨!
我与《弟子规》没有像白娘子与许仙那般一见钟情,我们是日久见真情。当我第一次看到《弟子规》的时候,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温文尔雅,而是高冷严肃,给人一种望而生畏之感。但是经过与他几番接触了解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他的魅力价值所在。我才疏学浅,语言贫乏,《弟子规》的优秀已经突破了我的语言极限,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他。我不是一位才学出众的学士,更不是学识渊博的大师,而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嘴里吐不出什么金言妙句,说出来的也就是平常朴实的语言。才学出众的学士这样介绍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取材于《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共计1080个字,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的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学识渊博的大师这样评价他:《弟子规》列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教材的第一本,虽然年代久远,但对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来说,它仍具有非常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教育意义,是启蒙儿童养正开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思想行为规范的最优秀的教材。 学士的介绍让我知道《弟子规》是怎样的一本书,大师的评价则让我知道《弟子规》的价值所在。我语言虽不会像学士和大师那么好地介绍与评价《弟子规》,但是我会用我的行动去诠释《弟子规》!
《弟子规》与我而言,他不是一本书,他时而像我的父母,时而像我的老师。我是个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呵护与陪伴,是《弟子规》给了我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所无法给予我的陪伴。我出身农村,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弟子规》就像一位好老师一样,教给了我许多的知识和道理。我生活的环境不是很好,身边的同龄人大都和我一样,都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他们有的出口成脏,行为龌龊。我跟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妈的,卧槽,牛逼”等一系列这样无理的话,就连和亲人交流也说这样的话。不仅如此,他们有的从小学就会拉帮结派,群殴弱者。把弱者打残住院了,不仅惊动了他们的学校和家人,更惊动了警察局和社会。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耳濡目染,但是我并没有误入歧途,我可以问心无愧,我从小到现在不曾说过一句脏话,更不会拉帮结派去找人打架。我良好的品行主要得力于《弟子规》。是他告诉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让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怎样做才是对的。正因如此我获得了一些成就。在生活中,我是家人邻居口中的好孩子;在学习上,我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在未来里,我会继续如此做下去。父母或许给不了孩子好的陪伴和教育,但是可以给他们一本好书,或许一本好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陪伴和教育。
读《弟子规》,品人性美德!做美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