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子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我们给她首选押韵的、撕不烂的彩图卡片。内容一般是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韵律。
卡片上画着千姿百态的小动物。爷爷奶奶戴着老花镜给她读时,她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彩图,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尽管那时女儿不识字,但爷爷奶奶每天都给她读上几段。后来,女儿一看到彩图,就背着小手踱着步,叽里呱啦的背起来,像个识字的小大人。
女儿三周岁开始上幼儿园,我们给她买来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页》、《伊索寓言》等绘本,里面有《白雪公主》、《小红帽》、《小兔乖乖》、《丑小鸭》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每晚睡前给她读半个小时。
通常我们趴在床边读书。朗读时我尽量控制好语速,在关键地方停顿,声音和声调根据内容有所变化。比如紧张的地方加快速度,悬念的地方压低声音。女儿的小情绪也跟着忽上忽下。
读到高兴时,她手舞足蹈地起身,在床上蹦蹦跳跳;读到主人公遇险时,她会用小手抚摸着书里的小人,暗自神伤。
有很多故事,女儿总是让我们翻来覆去地给她读。读的遍数多了,经常是我刚读几句,她就把后面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给我听。
上了中班后,女儿开始学拼音,老师教孩子们写自己的名字。女儿每拿到一本新书,都会在封皮的第二页右下角空白处,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下她的名字。
慢慢地,女儿开始自己看拼音读书了。床头小柜必放一本书,每天睡前读15分钟。其它的书都整齐地排列在卧室的9宫格书柜里。
2011年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我们给她买来了《一年级的小豌豆》。为了让她更好地了解小男生的世界,我们还给她买来了《一年级的小蜜瓜》。女儿看书的时候,不经意间我会听到她咯咯地笑,之后我也莞尔一笑,心里暗自嘀咕,啥时候我看书时也能笑出声来。
随着女儿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先生给女儿在图书馆办了借阅证。一次借6本书,一般两个礼拜就能看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女儿自己选书,看的书从伍美珍校园系列慢慢转到金庸武侠小说,历史类《明朝那些事儿》,到现在心灵成长类《遇见未知的自己》等等。
如今女儿上初二了,她的语文成绩一直挺好,从来没有因为写作文发过愁。而且未来的中考和高考,书本里的基础知识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分值都是阅读和写作。所以现在学校对孩子的阅读高度重视,假期都要求有必读的课外读物。
从目前应试角度看,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素材,写出好作文,同时阅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从长远看,阅读可以说决定了孩子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
三毛说:“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对于毕业十多年后的自己,现在开始重拾读书,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
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读书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与大家共勉。
女儿在家人和 “甜书” 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
书,真的是甜的。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书,那你就先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