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怎么读?
这个问题还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不同的人,大学生活也是不一样的,是由当时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
比如,学校自身的氛围,自己当时的情绪。
有的人高考失利,不得已进了一所大学,进去后开始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有的人超长发挥,进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学校,便开始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奋发图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所以我的就不会是你的。
“你的”,得基于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寻找通往“你的”路上。
以下,仅供参考:
一个人逐渐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慢慢探寻“我是谁,发生了什么我会这样,怎样做了可以去到我想去的地方”的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农家子弟,高考比较走运,考上了一所大学,我的目标是想成为一名企业家,那我就得探寻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现在所就读的专业能不能帮我达到目的,若不能,换专业,若换不了,那通过考研再换......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已经过去了,我们才慢慢明白这个道理。
可恨的是,大学四年里,我们竟然都没有考虑过毕业以后我们会去做什么,我们能去做什么,我们想去做什么!
当年高考完,凭着高中时对数学的喜爱,加上高考数学考了142的自信,稀里糊涂的跑到了一个工业大学,选择了一个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
至今我依旧清晰的记得,我填志愿的那个场景,
选什么大学好呢?想想,安工大不错,在省内挺有影响力的,名字前面加上安徽两个字,感觉倍有面儿,就选它了。
选什么专业好呢?咦,看到了一个关于数学的选项,好,我喜欢,那就勾它好了。
就这样,来到了大学,
懵懵懂懂地读完大一,对数学依旧没有建立起大概的框架,出来当老师?迷迷糊糊。
正好到大二前可以换专业,听说冶金工程是全校最好的一个专业,在全国能排前十,不错,那转过去吧。
在当时对冶金一点不了解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就转过去了,说实话,还蛮佩服自己那时候的勇气的,后生可畏?!
大方向错了,任凭你再怎么努力,你都很难达到心中所想。
所以,一定要想好自己以后想做什么!!!
大学四年,完美的保留了小学时期养成的早起习惯,
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来,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寒冬酷暑,
背英语单词是早上必做事项,因为喜欢,感觉背单词特别有意思,所以到现在,慧妹有时会问我一些单词,我一般都是脱口而出。
虽然背单词本身没太大意义,但它有助于一种性格的养成。
学校运动设施不错,所以经常会三五成群地去操场跑跑步,打打球,锻炼锻炼身体。
前段时间妹妹对她慧姐说,有一次,我哥上大学的时候,我和我爸妈去学校看他,他身轻如燕的跑过来了,这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
年轻,真好!
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看专业课,
这本看完,看那本,好像总有看不完的专业书。
现在?
好像全忘了!
但,留下了一种习惯。
毕业后,再去读一些书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大学时期的读书方法去读,去思考。
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时,
第一遍,忘了多少?三成。
第二遍,忘了多少?七成。
第三遍,忘了多少?十成。
嗯,非常好,刚教错了,重新来?!
不管在大学做什么,读书也好,打游戏也罢,一定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时间观念,即便打游戏,也要抱着六点就起床去玩的精神。
大学里做兼职的很多,创业的也不少,都可以,取决于你想什么?
想读书,那就好好在校园里学习。
想赚钱,那就利用点业务时间去搞点外快,但一定不能忽略读书。
没有所谓的能人和笨人,一切都取决于你想不想,你若想的话,那就一定能实现,哪怕,上刀山,下火海!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谈了这么多关于大学的东西,惭愧,惭愧!
不管换了几个专业,不管大学过的有多失败,最让我欣慰的是,身边始终有一群充满正能量的小伙伴。
跟着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结交下了很好的感情。
前段时间在北京的时候,联系了在北京上班的大学室友,中堂,三年多没见了,见了面略显陌生,因为感觉到中堂甚是疲惫。
晚上,吃烤串。
喝了不知道多少瓶啤酒,抽了不知道多少根香烟,互相倾诉,把这几年的压力与痛楚,一泻而出,
不知不觉,中堂醉了,我八分醉,
这是他第一次喝醉酒,同时也是上大学以来,我们第一次这么尽兴地喝。
醉的开心,醉的值得!
出社会后,再好的酒,你也不敢喝醉。
因为,你再也找不到那么真地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