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第19节。这一节真的很长,长长的一节,说了两个人两件事。孔老夫子想用这两人两事,来具体解说怎么做才是:其养民也惠。(本文最后有这一节的白话翻译)
这第一件事是说楚国有个宰相叫子文,在宰相的位置几上几下,也没什么开心懊恼的,还每次都把政事认认真真地交接给下一任。
这第二件是讲齐国有个大夫叫陈文子,因为齐国出了同事谋杀老板的大案,于是他舍了家财,逃到国外去了。可惜天下不太平,到处都是以下犯上的状况。于了这个陈文子只好不停地逃。
这两件事的关键在哪里?这第一件,关键不是子文宰相的得失心态,关键是政事的交接。一个地方的政事必须是稳定而延续的,不能谁上台都各搞一套,这样苦的是百姓。
孔老夫子有句话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讲的是家事的延续稳定,三年后方能慢慢因时而改之。
这第二件,很明显,关键是社会稳定。孔老夫子把社会稳定与否的根源,归结于上层的争斗。维稳的根本不在于百姓,维稳要防备的是上层。
其养民也惠。如何养民?官场稳定,社会安稳是谓养民!如何养民?政策稳定,百姓安稳是谓养民!
当今社会,每每新官上任,多喜自搞一套。口口声声要维护社会稳,而维稳枪口对准的总是弱势的小老百姓。孔老夫子这里说的两条,如同黄钟大吕,警世恒言。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译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