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即对世界的看法,对待这世界的态度。
懵懵懂懂的生活了二十年,“世界观”这个词有点大,不容易想明白。
那你对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态度?
几乎一直都是被动的对待世界,有恩报恩,有怨抱怨。
外在世界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世界……这是我们依靠本能的活法。依赖这个天生的技能我们活到了现在。记得小时候试卷上出现过一道选择题:如果有个人突然给了你一脚,你会怎么办?
A.等冷静下来,问他什么情况
B.二话不说,转身一脚
C.少说废话,转身两脚
正确答案是选A,选A才有分。我选的是C,因为那就是我当时的世界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而我又能做到的话,加倍偿还不是很正常吗!而他人借钱给我,我不会还双倍。
痛恨失去,而面子和尊严似乎尤为重要。这似乎也是损失厌恶。
换成现在的我去选的话,我依然不会选A,却也不会选C。我会加一个选项:D.看情况
那现在的世界观是什么呢?
现在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是不是很玄幻?我也觉得,而且我还能证明这是真实的玄幻。
01你怎样看世界,世界就怎样呈现给你看
这个世界是存在多个角度的。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偏见看待这个世界。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哪篇 “画杨桃” 的课文就很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你从不同角度看讲台上的那个杨桃,那么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画出来椭圆,有的画出来是三角形。
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事物,那么你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很正常的。而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 你“预言”局面会如何如何,因为你按照这个想法去做了,局面真的就会如何如何。
一个无比经典的教育实验。
美国小学的老师都是只教一个固定的年级,并不跟班走,所以学生每学年遇到的老师都是新的。在这个小学的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雅各布森和罗森塔尔把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了三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学生和家长都蒙在鼓里,他们只把分组情况告诉了老师,说这是上学期测验的结果。
真相是,分组完全是随机的。但是老师不知道。结果老师们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他们在教学中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学生一时之间做不好,他们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有潜力的,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
这些被随机分配到天赋组的学生,非常非常幸运。实验结束后的一个测验,一年级的班级平均成绩提高了12分,而“天赋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二年级的效果没那么明显,班级平均提高7分,“天赋组”提高了16.5分。
你当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种水平。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
类似的研究做过很多。如果经理一开始“误以为”手下这个雇员水平很高,经常给他安排比较难的任务,还跟他讨论公司战略问题,结果这个雇员就会真的水平越来越高。
反过来说,如果你认定一个学生调皮捣蛋,甚至公开羞辱他,他就会按照你的预言行事,故意捣乱。
这就是看法的力量,有时候你怎样看世界,世界就会怎样呈现给你看。
就像有的人坚信自己学不英语,坚信自己智商不够,坚信自己数学不好。然后就真的没办法好起来…这都是自证预言。而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最容易被塑造。父母说他笨,或者骂他是废物,那么从概率上来看 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会变笨。类似的故事很多 ,可以在生活中慢慢找。可怕又有趣。
自证预言表达出来的是看待事物的其中一个角度,而你相信了,那么就真的实现了。于是你就更加偏向于相信。你看吧,真的很笨吧!
我认为每个人都无限可能的,你一开始有可能成为罪犯,也有可能成为科学家,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家。
原本每个人都是各自父母的原创,却不小心活成了别人的盗版。
因为你相信了他人对你的评价,而你对自己又没有一个评价。你若自己赋予意义,那么环境就会出来为你赋予意义。
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也当过小偷,去别人家的院子里偷果子。被活捉后,别人的父母都是帮自己的孩子推卸责任的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家孩子就是被你家孩子带坏的”。以后别和他玩了,知道吗?
我妈妈有点不一样的是,她给我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讲的是一位母亲,见孩子拿人家的小东西,不但不制止和教育,反而赞扬孩子“能干”。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偷金盗银,犯了死罪。临刑前,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个孩子最终也没有长大,因为还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
有文化是多么强大。拯救世界有没有。
还可以类比,你若一直把孩子当孩子,那么他就一直长不大。相关情节自行脑补……
因为你的行为,让孩子自生了这样的想法。“我长不大”然后他坚定的相信这一点,于是他就真的长不大。
这就是自证预言。
02有生命的生活
生活说:你对我好,我不一定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一定不会对你好。
你觉得若觉得生活是灰暗的,那么你一定能够找到灰暗的一面。于是因为你的看法,导致你产生行为。而你的行为又反应出的你的看法,这些看法就好被你周围身边的人感应到。他们对你产生的行为又能证明你的观察。
你觉得这个世界是灰暗的,那么你就一定能找到灰暗的地方。于是各种抱怨,不平,愤怒……因为你是这样的看法,于是你的抱怨,不平的行为就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受到。然后你身边的人要不就和你一块抱怨,于是你更加相信这就是唯一的真相。而还有一些人远离你了,因为感觉到你巨大的 负能量,而这些人你看不到。于是你就这样认为这个世界是灰暗的。
你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那么你就一定能找到美好的地方。于是各种赞美,欣喜……因为你是这样的看法,于是你的阳光的行为就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受到。然后你身边的人要不就和你一块阳光,于是你更加相信这就是唯一的真相。而还有一些人远离你了,因为感觉到你巨大的 正能量,而这些人你看不到。于是你就这样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凡事无绝对,大概率上来看确实如此。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他们被动的反应和生存。
这里只是举两个例子来对比,其实更多时候是混合的。有一方面是消极,也有另一个面积极了。
03你如何对待扫把,扫把就如何对待你
有一次和同学去当志愿者扫马路,拿着扫把望着茫茫的马路,一望无际。开始动工,有点人很猛,用很大的力扫;我在那慢慢的扫,模仿着电视里扫地的僧人,结果是,地还没扫完,他的扫把就烂了(不排除质量真的很差),自己也很累,他追求的是效率;我慢慢的扫,扫的少一些,不过扫把还好好的,还能继续用。
重点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就连扫把这种没有生命的工具都是这样的“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你好好的使用,爱惜一点,它就能让你用的更久;你对它粗暴,它就散架了,不让你好好用。
就像有生命的一样。
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同一个东西,爱惜的人能用很久,不爱惜的可能几天就坏了。即使是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都是如此。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
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有感觉的,它的感觉来自你身边所有人的感觉。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生物,而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构建了他的感觉。
善有善报,而有恶报以及老天有眼。似乎都有包涵这个道理。
只是生活是混在一块的,是活得会变的;不能只抱守自己的观点,那样会失去灵活性。这世界有点像小孩子一样,你喜欢我,我不一定喜欢你。你不喜欢我,我一定不喜欢你。而这一切都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对自己认真些,对自己负责。
问:那些经常唱伤感歌曲的人,他们总是忧伤的吧!为啥活得更好了?
他们满足了很多人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说明很多人都是忧伤的,或者说是需要忧伤的。他们能制造出需要,总结提炼出需要,被需要当然更值钱。还有一个面就是,他们让更多人变得忧伤……还记得“自证预言”么?
并且心理学家很早就有研究,并且详细地论述过。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的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今日小得:
1.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对它好,它不一定对你好。你对它不好,那么它就一定对你不好。
2.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活的不会差。
3.如果你活得不好,那么一定是你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本身的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