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曾和大家提到的一位年轻的日本女作家。
今天我终于来揭开她的面纱了:
《亲爱的闺蜜》绵矢莉莎
这位女作家名叫绵矢莉莎,她的名气在中国实在不大,很少书店能够找到她的书,更不要说把书摆在显眼的位置了。
但她毫无疑问是日本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4年,19岁的她凭借作品《欠踹的背影》,获得了芥川奖,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获得者。
这本书也是我无意中在书店发现的。中信出版社精致漂亮的光面纸封面,粉红色缎带书签绳,比手掌略大的开本大小,使这本书看起来颇具年轻女性文学的小资情调。加上标题《亲爱的闺蜜》,我本以为这又是一本清新的日本纯爱文学,谁知内容却令我大呼惊喜。
这本书里面有两个故事,分别是《亲爱的闺蜜》和《前任勿扰》。书中情节紧凑,故事均以女性为主要视角,以第一人称写就。里面对女性心理变化的捕捉和描写十分细腻,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在作者的带领下,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一步步地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想法,都有迹可循,都有其深意。
同性之间真的会有纯友谊吗?面对着比漂亮的自己长得更加出众的友人亚美,坂本一直只能在其身边充当滑稽的角色。而魅力过人的亚美,为什么一直如此重视这个总是冷遇她的坂本,对其他献殷勤的男男女女不屑一顾呢?
两个人的友谊,随着两人的命运发展而不断产生着变化。有多少陪伴是出自真心实意,有多少祝福是真的为了对方着想?
在第二篇小说《前任勿扰》里面,女主角树里惠遇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十分完美的海归男友。但是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居然接受了其前女友同居的请求,仅仅因为前女友对他有过恩情,而现在她又面临失业。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本小说我花了3、4个小时左右看完,推荐指数四颗星。
02
如果说,绵矢莉莎的小说准确地捕捉到了年轻女性在友情和爱情两方面的一些心理表现,那么接下来这位女作家的文字,则或多或少地代表了轻熟一代(25-35岁)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识的变化。
这第二位女作家来自中国——她就是蒋方舟。
提起她的名字,大家可能并不会感到陌生。即使没有特地关注她的新闻,也绝对有听过她的事迹。
7岁开始写作,创作的《打开天窗》被湖北市推荐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12岁,在大家都懵懂幼稚的年纪,她已在广东著名的《南方都市报》开设了个人专栏;16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引起巨大争议。
人生开挂的蒋方舟,一路受到不少人的非议,也有人认为她的成功是“盛名难副”。而我一直对她也知之甚少,直到这一次在书店无意中翻到了她的新作——《东京一年》。
首先,这本书不能称之为书——它是蒋方舟在东京一年的日记合集。精致的包装,抢眼的红色,独特的机票设计,让它在书店的展桌上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第一篇日记,就已经让我丧失大半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一个已经不算年轻的青年作家,该怎样面对当下的自己?她选择带着一个曾获得艾美奖的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在日本独自生活一年,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期间她断续地记录着自己每天做过的事情,和自己的心态变化。记录的时间也越拉越长,从一开始的每天一篇,到后来一个月只有一篇。
她的书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并不是去追寻“诗与远方”。
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我却始终觉得,这句话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第一篇日记,在我看来,就是在隐晦地嘲笑在日本打拼的年轻女孩的抠门甚至做作。是的,但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别人没有年少成名的光环,没有可以吃一顿700元人民币自助餐的财力,没有可以毫无负担在日本最繁华的城市无忧无虑地生活一年的资本。
这本日记写出了蒋方舟自己的迷惘和孤独,使她看起来仿佛跟其他同龄人没有两样。诚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迷失,但是蒋方舟写出来的文字,却并不容易令人产生共鸣。
她并非天之骄子,只是生逢其时。
但我认同她里面说过的一句话:
“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每次我准备离开家乡,去外地生活一段时间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幻想许多可能性,会控制不住地写下一些计划。可是到头来,我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去到另一个地方后,还会那样生活。
想要真正地从本质上产生改变,需要一天一天地、一点一滴的刻意付出。若只是换个环境,实际于事无补。
这本记录了她旅居一年的呓语般的日记,字句间有文字工作者的幽默和小智慧,但是文本却并不深刻,因此可读性也较强。但是如果是喜爱她文字的读者,应该会对这一本精装的日记爱不释手。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谁也不能对谁的生活妄加评判和职责。但于我个人而言,我没有办法与她的文字产生深刻的共鸣。推荐指数两颗星。
过几天会有9月的英文书单分享
敬请期待。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虚无盛宴(too-brief-a-treat)
「人生不过一场虚无的盛宴,我们靠交流取暖。」
我在这里聊文学和哲学、音乐和电影、艺术和绘画、政治热点和社会科学、个人体验和生活感悟。
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