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网易公开课中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非常火爆,后来出了书。还记得有一年人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今天你幸福么?”哈哈,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该如何获得呢?有的人只追求眼前的享乐,不关心未来的幸福;有的人历经坎坷,抱怨世态炎凉,放弃了寻找幸福;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望,但内心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的人奔波劳碌,把快乐的期望放在未来,却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那么学习这本书对我们获得幸福,并且种下幸福的种子,让她开花结果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幸福的真相,并帮助我们过得更幸福。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学习状态,那么是无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反思和行动。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10年来他专门从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提升的研究。他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两门课程,被哈佛学生们分别推选为最受欢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除了教授哈佛大学的课程外,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顾问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因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幸福的方法》目前已被翻译成16 种文字在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给饱受忧郁和心灵困惑折磨的人们带来福祉,使他们轻松获得了追求幸福和持久满足感的方法。
一、四种人生模式
书中谈到了四种类型的人生模式: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
"享乐主义型"——就是拿当下的快乐来交换未来的幸福,只关注眼前的快乐,而不为日后的负面结果担忧。这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感触,其实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但是客观和理智将我们拉回来,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天上哪里到处掉馅饼的好事呢?如果说仅仅只是享乐,那么我想乐也就不会成为乐了吧。
"忙碌奔波型"——就是用眼前的痛苦交换未来的幸福。这类人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如同一直旋转的陀螺。
"虚无主义型"——虚无主义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有希望。
“幸福型”——即享受当下所从事的,还能获得满意的未来。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享乐主义型"坚信的是“快感至上”,不会在乎未来怎么样,为了现在而活;"忙碌奔波型"认为只有不断达到目标才会幸福,代表为了未来而活;则"虚无主义型"坚信不论做什么,生活都没有意义,自己也不会幸福,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
二、幸福的定义
幸福=快乐+意义
幸福的人,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体会到意义。完全快乐是不现实的,我想所谓的幸福即便是某一时刻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快乐指的是能承受得住困难和挫折,在总体上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意义指我们快乐的来源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幸福是一种不断的前行,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同时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将生活中的事情赋予意义的时候,你就能够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快乐,看到事物中更多的含义。当你做好这件事,就会由衷的感受到快乐。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容易,也有许多让你伤心让你痛苦的事情,可是整体上我们觉得自己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幸福学习法:学生和家长应该运用“心流理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心流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心流状态中,将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不断地提问,清晰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
幸福工作法: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状态:任务、职业和使命感。我们首先要改变对工作的错误理解,不要把物质与财富放在快乐和意义之上。把工作当成使命,在其中寻找价值。
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爱对方的核心自我,核心自我是一个人最根本、最真实的特性,也就是这个人的个性。其次就是了解和培养。了解你的伴侣,去感受他的核心自我,培养一个合适的伴侣,而不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
幸福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行动起来,慢慢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