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为七言绝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以诗教子,告知书卷知识未必完善,取得真知卓识,必须亲自实践。
我们获得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知识,一是间接知识。直接知识就是陆游所说要躬行,就是亲自感受到的。间接知识来源于书本,包括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各种科普读物等等。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有自我意识开始,就在认人,认物,认环境。感性知识已经开始逐渐积累。直接知识的取得是一辈子的事,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变化,直接知识也会不断更新。
但是,直接知识的获得,有很大的局限性。“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求学从师是人生之必须。没有文化的人走不出家门,对社会的感知固定在生活圈里,就不可能增长与更新了。
即便有些文化基础,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有能力去周游世界,时空穿越更是荒诞可笑。所以,古人提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不是没有道理。书籍是间接知识的直接来源,博大精深,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科学无所不包。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间接知识的获取,同样是一辈子的事。
所谓间接知识,实际上是他人的直接知识,经过思考、验证、提炼、总结出来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南怀谨先生说过:“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面,知识也是有善恶之分的。我们要亲近善的知识,远离恶的知识。”
老子《道德经》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性,无一例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不单是间接知识不完善,还包括有真有假,有善有恶。吸取间接知识不能全盘接受,确实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恶存善。
全盘接受间接知识,我们有过许多教训。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历史,皇帝独尊,唯官为大的观念一直锁定人民的思想。在官员面前,如鲁迅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是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固化人们的思想所致。
再以妇女地位为例:宋代以前,妇女地位并非特别低下,可以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婚姻相对比较自由。从两宋到明清,“裹脚、童养媳、贞节牌坊”泛滥成灾。宋元明清时期,政治上,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清朝时达到顶峰;文化上,宋明理学的出现,让儒家的伦理纲常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比如,官方大力宣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两宋以后,《列女转》成了《烈女转》,贞节牌坊随处可见。
而当时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知识,只能是秀才当家,说什么都是对的。
我们现在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各类专业媒体风生水起,知识信息商品化,带来的结果更是真伪难辨。仅看养生保健知识,便是铺天盖地,有的意见相左,有的纯属谣言。看看而已,不可当做知识接受吸取。
再者,间接知识中也包括外国作家作品。中西文化思想有很大差异,吸取外国知识同样要注意选择,读经典作品,摒弃文化垃圾。
有益的间接知识,是对直接知识的补充,可以增加知识面,开拓视野。但必须动脑子思考 、分析、比较、存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