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后结识了很多有水平的简友,有写长篇的,有写短篇的,也有两者都写的。之前在短篇小说写作方法的修改及补充篇里谈到,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笔法在详略上有所不同。因为在简书看了不少长篇和短篇作品,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详谈一下。
短篇的写法在补充篇里说过,受限于小说篇幅,很多描写不能太细,只能大略说明或一笔带过。这让一些习惯了写长篇的作者非常不适应,突然迈入短篇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但对文字功底扎实的长篇作者来说,这个过程并不会太困难。包括我在内,文史小郎君和九秋之菊都经历了这个转变。还有一些发长篇连载的好友被篇幅限制吓阻,尚未准备好尝试短篇。我觉得好作者可以努力突破自己,找个题材试一把。真正上手做了就会发现,这事可能没你当初想得那么难。
如果说以长篇的笔法写短篇会显得臃肿别扭,那么在简书更常见的以短篇的笔法写的长篇就显得枯燥乏味。好些连载完全是流水账式的文笔,比如小红说,小明说,小刚说……所有的场景情节全都一笔带过,没有人物表情和动作细节,没有情绪感受和心理活动,没有景物描写也没有气氛渲染。这样的长篇我是完全看不下去,因为长篇之所以是长篇,很大一部分精髓就在于以上几点。要是把这些都省了,请问还写个什么长篇呢?还剩多少可读的呢?
有人说这是贯彻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种写法。我看过这种理论,也认真读过以这种理论写就的《老人与海》。文中确实只描写了主角最直接的心理活动,但那毕竟也是心理活动,比如圣地亚哥的自言自语“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多好呀!”而不会通篇都是“圣地亚哥觉得很遗憾”这类粗浅客观的说法。何况《老人与海》是一篇细节取胜的中篇作品,还不是长篇,都对老人航海和战斗的过程有大量的详细描述,远非流水账可比拟的。
这些明面上的细节不可能留给读者去脑补,因而无法构成海面下的八分之七,必然是海面上的东西,是读者对隐藏内容进行想象的根基。
拿冰山理论当流水账的借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作品质量如何,看一眼立刻就能体会出来,没有任何可辩解的余地。流水账的枯燥乏味并非简略的错,而是通篇都太简略,没有任何详略之分。那些好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详写时就详写,该略写时就略写。好比模特的身材,该丰腴的地方就丰腴,该纤细的地方就纤细。无论骨瘦如柴还是臃肿如猪的身体,都不会让人有欣赏的欲望。
而长篇的好处就在于作者可以在自己喜欢、在自己想要强调的地方放开手脚去详写、细写。这也是体现作者的积累和功力的地方,方便其夹带私货——好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这些吸引人的私货。没有个人特色,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的长篇作品,如同一部几十万字的新闻稿,不看也罢。
流水账的情况之所以这么常见,完全是作者的原因,一是没能力,二是没耐心。这个没能力是指没有在脑中构建画面的能力,自然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任何画面感,也没有任何细节。
莫言就是构筑画面的典范。他在《檀香刑》里对凌迟的描述极为细致生动,让读者一边读一边就在脑中把整个行刑的过程想象了出来。这说明作者在描写时脑中是有鲜活的画面的,而且这些画面的分辨率极高,细节没有丝毫缺失,还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可以任意旋转、放大、暂停来取景。这就是写长篇最需要的一种能力——细节想象力。
这种能力可以说就是为夹带私货而存在的,因而可以着重体现作者的(恶)趣味。在网文方面,《鬼吹灯》的画面描述就极为出彩,对留存于沙漠、地下、崖壁等各处遗址的描写堪称一绝,恐怖气氛的渲染也十分到位,更不用说还有大量自然景色的描写。而书中所涉及的这么多地方,作者本人并没有去过,可见其想象力何其优秀。
第二个原因是没耐心。这很好理解,作者有一个长篇故事要讲述,但又不想太费功夫,于是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草草讲完了事——这么做确实省事了,一个长篇故事也确实给糟蹋了。
没能力是一回事,以后只要留意画面感和细节感的培养就行,但有能力却图省事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水平的作者无论何时都不该降低标准,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写作市场负责,更是对文学负责。不说写着玩的情况,一旦写作者放弃了超越自己的要求,放弃了对自己作品的把关,其追求文学的灵魂也就死了。
我自己写长篇时是在脑中构建了一部很长的电影。影视的情况是,各个镜头场景都是直接切换,而不同场景之间发生的那些事并不会展示,一般都是不重要的日常或赶路之类的过程,观众完全明白,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刻意表现。所以我在长篇写作上总结了一个经验——长篇的详略之分不是详写和略写,而是详写和不写。
重要的事件、场景当然要详写,不重要的就不写了,留给读者脑补。比如你可以详写一个计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呈现,但对其如何谋划的过程则不用写,而是在结果呈现中暗示或点明其存在,这就会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多电影都是这样表现的,看过《古惑仔》的朋友明白我在说什么。
因此长篇作品也可以像电影或戏剧一样由各个场景分镜或幕来组成,场景情节详写,场景与场景之间的事则不写,因为不值得拍出来的事也就不值得写。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实际写作中并非这么绝对,有时一些交代背景的略写还是必要的。但我觉得长篇中的略写还是要尽可能的少——长篇之所以是长篇,就是让你详写的。
影视分镜也有许多特殊手法,比如第一人称视角,比如瞳孔映像,比如慢镜头,都可以在写作中为己所用(这方面《进击的巨人》绝对是经典)。看影视作品时只要留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可借鉴的写作方法。当你去这样观察和思考时,写出的作品自然会有画面感。
以前写长篇时我并不知道冰山理论这个说法,现在了解后,觉得自己这个详写和不写的原则其实就是一种个人版本的冰山理论。详写的部分是海面上的冰山,海面之下的就是场景切换之间的那部分庞大内容——我们都知道其存在,但并不需要写出来,比如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除非有需要写的特定原因)。因为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无论何种体裁,都只需展现生活中那些重要的、典型的、激烈的和关键的时刻,其余的各种非关键内容只需隐藏在背后就好。
至于一些着重于深层感受和心理活动的作品则是例外,这类作品就是要把冰山下面的庞大部分展示给读者看的,因此不受这个规范限制。
另外一提,正是因为文学艺术的这种提炼性,很多被隐藏了大量真相的略述性说法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比如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是男主和女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问题是在一起就真的会幸福吗?有多少信了这说法的人走进婚姻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以前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是故事里展现的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当自己亲身经历后才会发现,海面下的部分才是被故事隐藏起来的生活的真相。
总的来说,长篇作品的详略之分取决于作者的喜好,还可以顺道夹带私货。但情节上的详略如果处理得当,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处理不当的话效果会打折扣。即便在同一个场景情节里,各种细节描写同样也有详略之分,这更是体现功力的技术活。有时作者的心机就隐藏在这些详略之分里,还可以结合各种特殊技法,使表现效果更佳。
说到底,当前简书并不重视长篇作品,所以很多人发在这里的长篇也没有认真写。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大家写出不同于那些烂大街的幼龄网文的长篇佳作。可就算是幼龄网文,也总强过干巴巴的流水账,起码作者确实是在构思场景和画面。因此浪费笔墨写下这篇文章,望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