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读法,是我总结一点经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读书的方法也得随之更新一下。
不少人反对这种啃书的读法,我却不以为然。“不求甚解”是门外汉的读法,我就看看,不做深入探究,陶渊明读书法是不错的。但对于想要”知其言,知其所以言”言的“进阶玩家“是不够用的。
我们把学习《老子道德经》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熟悉文本为主,参考我的笔记《初识老子》,对应的是《浅谈<老子>的读法》的第一、二条读法。中级阶段,以义理疏通为主,对应的是《浅谈<老子>的读法》的第三、五条读法,然而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字都认识了,句子也读通了。很难从零散的八十一章内找到“一以贯之”的逻辑,这个时候无意中发现《楚简老子》虽然少,但是逻辑是严谨的,论证是完整的。这也是我格外重视《楚简老子》的原因,所以提出《浅谈<老子>的读法》第四条读法。高级阶段,以融汇贯通为主。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对文本有了基础的了解,对每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认知。朱熹说这个时候要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孔子也非常重视这种能力,每发现有弟子具备这种能力了,就说一句“可以跟你探讨《诗》了”。
作为进阶中的玩家需要知道两点,第一要有资料,第二要有方法。同时具备者两个条件才能进行研究,否则能有的只是想法,而不能实际操作。到了融汇贯通这一步,《浅谈<老子>的读法》的招数已经用尽了,当浅尝辄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就得重新探讨方法论了。
《老子集成》共收录了265个版本,是研究老子的的重要材料。按照传统的读书法,把这套书读完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根据版本流传的影响力,以及学者的推荐,总结出来十个相对重要的版本,分别是:楚简、帛甲、帛乙、汉简、想尔、严遵、河上公、王弼、傅奕、龙兴观碑。其中《想尔注本》仅存《道经》部分,严遵的《老子指归》仅存《德经》部分。所以整理出来,还是九种《老子》文本的比对。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步,需要详细考证一下每个版本的出处源流。版本的差异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时代整理者对老子思想的诠释,这也是为什么今本《道德经》难以一以贯之的原因,流传了两千多年了,书写工具换了好几茬,字形换了好几茬,读音换了好几茬。谁还能保证自己读的是老子的思想?
在此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道学和老学不同,子学和经学不同,宋学和理学不同。同是也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研究方法。本着求道的目的,看书都是多余的,何况是要看这么多的版本。本着经世致用的目的,随便研究透一个版本就够用了,也是没有必要浪费这些时间的,少则得,多则惑。研究版本是纯学术行为,不需要根活学活用挂钩。版本的研究是为了客观的认识老子思想的源流问题。
版本的源流是有迹可寻的,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对老子的理解。拿着王弼本的原文,质疑帛书中说的不对,这叫串台。结合魏晋风流看待王弼本,结合黄老思潮看待河上公本,代入感即要有,也要没有。要带入的是不同时期的思潮,不要带入的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多看些哲学史、学术发展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要放下自己的是非之心,所有版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老子思想,所有版本都是后人不断加工过的,而不是原本。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先放下自己的“是非心”才能客观的看待版本之异同偏执的认为楚简是真的,帛书是真的,都不利于研究问题。后世号称《道德真经》的不都是加工过的吗?
第二步,整理重要版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异同分析。基本操作和《浅谈<老子>的读法》的第二条读法一样。不同的是,这个过程不以“读通”为目的,而是再这个过程中尽可能下详细统计异同。在不疑有疑问。提一大堆问题出来,等着后续解决。
第三步,以老解老,进行义理疏通。简单的说就是“用老子的话解释老子所提出来的哲学名词,用老子的基本思想诠释老子的话,用老子的基本主张来印证老子的思想。”使解读出来的内容遵循“不矛盾律”。通过第一步的考据,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不同版本的年代,有周老子、汉老子、魏老子、唐老子之划分。宋明印刷术的应用是读书人摆脱了抄书的命运,往后的版本趋于稳定,注释呈井喷状发展,元杜道坚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不免有些夸大其词,却也可见老学在当时的繁荣,对解读老子著作的解读,可以另行研究,此处暂且不论。在区分开版本之后,再去审视各自的道理,由此知老子之言,河上公王弼之论。王弼以“贵无”立论,在玄学之中“無”的概念近乎“道”的含义,这一点不可不察。以老解老的终极式,是解读完《老学史》,从早期老子思想解起,到庄子、韩非子对老子思想的改造,到黄老学派、老庄学派以及道教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解读到现今对老子的诠释,以及面对未来将要进行的改造。
学是为了知,知是为了识,识是为了别。所谓学识,不过是为了区分一不是二,二不是三,但是三减二是一。这句话很好诠释了学问的本质是“区分事物,并探寻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把不同时期,不通人的思想进行区分,并且找到他们之间的传承脉络,发展变迁。老学这门学问算是做通了。
然后又得回到老生常谈,这又什么用?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以上方向及方法基本上是没用。所以不如止于《浅谈》中的读法,洗洗睡吧。
我之所以再附上这么一段,是因为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学以致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武术自古以来就是杀人技,假如我们去练刀法、剑法。刚拿上刀,就想着学以致用,出门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所以一般练武的人再没有通过师傅考验的之前是不能下山的。那么在之前的扎马步,劈柴,跳水,捉鱼有什么用?我想说的是,但凡一种学问,如果会了,自然知道有什么用,怎么去运用。“会”和“知道”之间,差一个“下功夫”,不肯下功夫,即使知道了,也没什么用。早在王朔时代,就以及开始批评“知道分子”了。
坊间有戏言,背诵《道德经》相当于用圣人言给自己开个光。从文本着手,深入研究,只不过是我给自己找的“以文化之”具体方法而已。所谓势无定势,法无常法。你可以不用这些方法,也可以不读《老子》,但是“学以致用”的前提,总得去学。
我们由经典知老子言论,传世经典在流传中脱衍讹误问题不少,出土文献又残破不全。为探求老子之言,不得已汉宋治学法并重并用,由经典可知老子,由老子可知道学,由道学可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边走边铺路,并且探讨往后的路要怎么铺?这便是“有什么用?”的具体答案了。
老子《道德经》系统的介绍了宇宙生成论,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并且含有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哲学上有四种论证方法:1、信以为真,凭感觉,凭直觉,有关宗教信仰,这属于唯心的非理性主义。2、认为是真,凭经验,凭分析,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这属于经验主义。3、有用就是真理,以道理是否可以达到预期作用来证实真伪,这属于实用主义。4、通过观察、分析、逻辑论证,科学实验,来证明,是否如此?这属于实证主义。
非理性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通过实证主义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首先是逻辑上的自洽,道理上说的通,论证上站的住脚,理论上能产生作用,实践中可以产生效果。着便是道学的实践意义了。
附:
老学和道学的区别:
老学以老子其人其事其思想为研究对象。
道学以道为研究对象。
老子的研究对象就是道,所以道学包括老学。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子学往往代表着一家之言,一己之见。
经学是一个学派一套系统的传世教材。
经典出自诸子著书,子学是经学的基础。
汉学和宋学的区别:
汉学重训诂考据
宋学重义理贯通
二者都属于经学,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