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丽
——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写于2012年
这本书老凌早就买了,和她那一堆发烧似的徒步游记书一起塞在衣橱里。那时我就没翻过,因为知道是写林徽音的,也知道它长踞畅销榜。
对于林徽音,我自以为已经挺熟悉了,小学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篇采访口述类的文章,是梁思成续弦妻子林洙说的一些事。在文章里看见林洙用诸如“风华绝代”之类的词形容她,那时我小小年纪自然不懂,只是记住了她的在我当时稍觉复杂的名字。
后来高中可以买一些杂志,去书城看书,大致知道了她的生平,还上网搜过她的照片,因为实在好奇一个民国女性在大众文人口碑中被称为“风华绝代”,到底是怎样一副模样。没令我失望,是的,清纯娇小,民国少女大家闺秀般的优雅,天生丽质,衣饰恰到好处地体现脱俗清丽的气质。中年时常着风衣,瘦弱端庄,依然眉清目秀。
她的容貌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和口唇。少女时眼神清澈天真,中年时平和淡定,但无论年岁,她的眉梢和眼神里总蹙着一股淡淡的迷惘,象是一个人登山远眺时那种探寻的迷惘。
大学图书馆里,我找了她的诗集和一些写民国人物的书来看,了解比较立体了一点。还有一个人写的《林徽音传》,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看了十几页就扔下了。然后就是那些渲染其情史的,看几行也扔下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被我拿出来消遣一样地看看,因为关于林徽音其人和生平,我觉得再没什么可以被人写出新意的东西,无非是其天生丽质才思敏捷三个旷世奇男为之倾倒终生之类。
老凌看我拿起这本书,奸笑着说:“不是说鄙视它么,怎么又拿出来看?”我嘿嘿几声说,没看之前就损是带有偏见的,看完再评才能中肯和彻底地批判。她说,滚一边去……她很生气我贬低她喜欢的书,这个伪文艺青年。
概括地说,读完后我有三分之一的不屑与不苟同,三分之一的欣赏与叫好,另外三分之一,则徘徊在漫无目的的思绪中。欣赏什么呢?欣赏作者对于林的定位:“白莲”之喻,恰当传神,在很多人心中林就是这个形象。我欣赏作者对于林的生活时代与其心理的想象,走进人物心中,和她一起感知她走过的岁月,经历的情感。从她的生活年代和相应的诗作入手,去描摩她的灵魂的每一次涤荡,她感情上的选择与徘徊。这种想象结合了林本人说过的话以及当事人的回忆,有合理面,同时是作者洞察世事和林的诗作的结果。作者的语句古典诗意,轻灵怅惘,情感基调平静,带着岁月风尘拂过的喟叹,平静中饱含人情练达的深意。
那我不屑哪些呢?可能这与我个性有关,我厌弃故作深沉优雅淡定的文风,无论是什么,过犹不及。太古典诗意象是在堆砌,太淡定深沉有做作之嫌。一本人物传记的书里,渲染了多少作者本人对世事人情的感悟与喟叹,此类感叹占全书篇幅之大,令人咋舌。翻至每章,都会有此类感悟的句子,怀着对一个民国才女的景仰、理解和怜惜,穿着轻灵忧伤的外衣,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姿态感叹世事…读来如吃甜腻的蛋糕,一次回味无穷,二次再尝一点,三次厌弃顿生。
另外令我不苟同的是,她对林徽音过分的诗化和美化,她用的一些宿命论的绝对化的句子,比如“这个小小女孩注定用诗意和美好的情怀,来完成降落人间的使命”,“她以一种清雅端然的姿态漫步在云间,让人仰望了一世,怀想了一世”等等。还有她对于三位奇男对林钟情的一再强调,带着一种过分的仰望和艳羡的渲染,令她流入其他写林的人的俗套。
是的,我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深表赞同,比如她说林外表柔弱其实是一个清醒理性骄傲的女子。我也很欣赏林徽音,欣赏她空灵善感的灵魂,敬佩她终生对建筑学的孜孜以求。前者令她写出众多美丽性灵的诗篇,是她的才华修养和心性,后者是她的追求,令她开疆拓土成就学问。她的确天生丽质,后天脱俗,值得众文人才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可把她神化,加上一系列美丽的光环有意思吗?她终归是平凡人,她不是天生就才华横溢,她的气质是儒雅家风的熏陶和后天修养得来的。并非十指不沾阳春水不食人间烟火,她也曾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为一碗饭一处所焦虑,她也曾家长里短夫妻拌嘴,她不是神坛上的仙女,而是一个鲜活的人。因为岁月风尘的遥远加上后人过分夸张的想象,因成传奇。
我一直觉得,不管她生前身后的绯闻如何喧嚣,万年备胎金岳霖写给她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大概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子最极致的欣赏和赞美了。
为什么这本写民国才女的书如此畅销呢?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它的语言还是很古典精美的,有沉香古韵的悠悠美感,读来美好安宁,抚平人浮躁杂陈的心绪。其次,林徽因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很美好的,笼罩着民国才女古典而神秘的气息,这本书里的解读应该会让很多人对她的理解更深一层,解开神秘的面纱。另外,它反映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人们对于美和真纯的一种向往,对于坚贞不渝的感情的渴望和膜拜。
欢迎看过此书的朋友,和我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