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不是在做着这样的无效行为:
例1.晚上侄女不睡觉要看电视的时候,鑫比较生气:“你看看几点了,明天要不就不要上学了。明天还可以再看一天,是不是?”结果就是,侄女和鑫心里都不大高兴,行为也没有得到改善。
例2.孩子早上赖床,起不来时,七七:“快起来,迟到了,快点,快点!”,通常,孩子也会起床,而七七希望有更好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从而让早晨变成美好一天的开始。
例3.孩子每次坐地铁会比较兴奋:在地铁上跑不跑去;躺在地上摆POS,非得要聪君给他拍照。还问聪君:“妈妈,这样酷吗?”这个时候,聪君超糗,只好说:“一点都不酷,赶紧站起来。你再不起来,我就让乘务员给你带下车了“!结果孩子好失望,不情愿地站起来。有时候需要提醒很多遍,厉声吓斥才能制止他的行为。
二、“无效”变“有效”,如何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效
当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朋友的行为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命令他该怎么做,也不会教导他、讽刺他,甚至是威胁他,而对孩子就会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例如:再这样,我就叫警察叔叔抓走你….你不好好XXX就没有糖吃了噢……,回想一下,当我们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是多么的害怕,多么的没有安全感。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告诉我们:当一个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们对一些不可接受行为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行为+感受+影响)
三、学习+演练结果
在训练营上学习到这一个片断,鑫、七七、聪君轻松了:
鑫打算再遇到同样情况时,这样说:“豆豆,明天还要上学对不对,现在不睡觉,明天还要早起去上学,家人会很不安,担心你的身体健康也影响明天的学习。“。
七七打算这么办:“孩子,现在7点了,7:30到校,你现在不起来,我担心你会迟到,被老师批评,影响你一天的心情,妈妈也会不开心的。”
聪君将开启无敌碎碎念模式:“你在地铁上跑来跑去,或者躺在地板,妈妈很担心,也有点生气。担心的是,如果来个急刹车,你可能失去重心,“啪”的一声摔在地板上;别人的大脚会踩住你的小手啊、小脚啊……,你就会疼得“哇哇大哭”。生气的是,你听车箱的广播中一直在提醒我们“坐稳扶好”,可是你没有做到。你这样一会跑一会儿躺,周围的叔叔阿姨也会为你的安全而担心,这样给别人增添了麻烦,这是不礼貌的。”
无容置疑,每一位家长都爱家里的宝宝,而这种“爱”,很多时候是一种“本能之爱”。如何让这种“爱”更加的恰当而高效,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一个不可接受的行为时,利用“3个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从而建立好的行为习惯。
爱就“说”出来,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