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听了孟子的仁义之道,不禁心有所动,但要放弃安逸享乐,从此过上勤俭节约的生活,还是颇感踌躇。他移步到自己的花园中,望着眼前美景怔怔发呆。(如果不喜欢看古文,可以先看解读)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母鹿)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 zhuó,肥胖有光泽),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xié,一起)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选自《梁惠王章句上》)
解读: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旁,正在欣赏园子里飞来跑去的鸿雁麋鹿,因此问:“贤人也喜欢这些东西吗?”
梁惠王被孟子的仁政打动,但又舍不得放弃享乐,因此问孟子,君王以身作则、施行仁政,是不是就不能再玩乐了。
孟子回答:“贤德的人先施行仁政,然后才享受这些;不施行仁政的人,虽然拥有这些景物,也不会快乐。“
哪能,你只要先把活干好,还可以接着玩,活没干好,你玩得也不踏实。
“《诗经》上说:‘计划搭建灵台时,大家热情高涨,度量的度量,策划的策划,百姓们一起处理,几天就搭建完成。周文王怕大家劳累,劝大家慢点,百姓听后更加热血沸腾。周文王来到灵囿观赏,母鹿肥美光泽,悠然服卧,白色的大鸟羽毛洁白如雪。周文王走到池塘边,满池的鱼跳跃翻腾。’”
“周文王使用百姓搭建看台和池塘,但是平民百姓都心甘情愿,称文王的看台为灵台,文王的池塘为灵沼,为里面充满麋鹿鱼鳖高兴。以前的贤人和老百姓一起游玩享乐,因此能真正开心。”
“而暴君夏桀呢,他自称太阳,《汤誓》记载百姓咒骂他:‘你这太阳什么时候死呢?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百姓都想和他同归于尽,即使有花园池塘、飞禽走兽,你说他能安享快乐吗?“
美丽好玩的东西谁都喜欢,贤能的人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然后再来享受这些东西。
世上道理虽然千变万化,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求其自慊”。让自己心底略无亏欠,心满意足。
贤君周文王看到百姓挨饿受冻会心有不安,这是天生的恻隐之心,所以他务必先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才能安下心来享乐;不然,即使给他灵池走兽,他也没心思赏玩。
暴君夏桀就没有恻隐之心吗?他也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夏桀看到百姓挨饿受冻也会心生不忍,但他不知道如何排解这心烦,认为玩乐可以排解自己的忧心,所以沉迷享乐。但导致他心烦意乱的百姓疾苦并没有解决,相反由于他的骄奢淫逸,百姓的生活更加凄惨,他的内心更加亏欠,就更变本加厉,需要更加享逸、更加刺激的事情来满足,就这样恶性循环,带领自己的帝国跌入暗无天日的深渊。
满足人心灵的是理义,不是安逸享乐,人只要能心底没有亏欠,就自然快乐。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心天理浑然,对万事万物自然有个是非判断,人只要依着这个良知,言行就自然合理合义。
有句老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的事都清清楚楚,一到自己身上就犯糊涂呢?因为看别人的事情时,没有自身的欲望作梗,心里良知发挥透彻,就自然清醒。
比如戒烟时,我们会告诉别人抽烟不好,真让自己戒烟,又会忍受不住,找到各种理由吸烟;减肥时,我们知道要节制饮食,可是看到可口的事物,就立刻能找到大快朵颐的理由;当诈骗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一眼就能看穿,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贪欲就会隐隐作梗,忍不住要尝试一下,告诉自己人有多大胆子,就能赚多大利益。
可见,我们心里虽然有个是非,但是往往不能依着这个是非去做,经常扭着心行动,自己和自己较劲,所以活得纠结、疲惫。
如何才能心手双畅呢,我们接着听孟子怎么说。
孟子大道理讲了一通,连诗歌都给梁惠王唱了。梁惠王听进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