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毛泽东批评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他强调必须把上级所作的决议、指示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主要内容
三、相关阅读
[1]金民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价值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4):27-33+159-160.
[3]冯蕙.《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1):8-16.
[3]孙建华.《反对本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02):84-87.
四、感悟
文章是为了反对教条主义(唯上论,唯本论,唯共产国际论)而作,是毛泽东在几年的革命斗争调查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灵魂的雏形,也是马中化思想的初步形成标志。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定要有理有据,调查是个比较好的途径。需要培养自己调查的意愿和实际行动力,还要掌握调查的方法技巧。
对比现在而言,调查靠的更多是大数据。走到群众中去似乎不太好用。原因可能可在于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更加的独立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很重。比如之前我们要调查疫情之下学校各群体是如何应对疫情以及大家的感触。但是在图书馆找打阿姨,阿姨说打扫卫生没时间,问保安大叔,大叔借口需要请示上级……
如何深入群众,说白了就是如何搞好关系,觉得现在大多数人都有社交恐惧症,不是人人都能自来熟,和陌生人说上一句话,都要鼓起勇气,说完了尴尬到脚趾能抠穿地板。其实很佩服毛泽东,文章容易学,但是领袖所具备的个人气质是很难学的。也曾经看过一席讲座《黄莹莹—小姐研究二十年》对学者调查困难的克服以及对于特殊群体客观评价和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很有感触。
所以,毛泽东批判教条主义,提倡调查。何尝不是一种呼吁,不要文中学,而是深入实践。要加强历练,实践出真知。"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